上世纪初,让飞机飞得越来越远,是各个航空强国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1919年美国人里德驾驶的一架NC-4和英国飞行员阿尔科克、布朗先后成功飞越大西洋之后,让飞机能绕地球飞行自然成为下一个挑战。1922年和1923年,英国、法国、意大利都有人试图完成绕地球飞行,但都没有成功。
此时,正值大战后,美国陆军航空勤务队(U.S. Army Air Service,系美国空军的前身)经费严重不足,于是有人提出来一次环球飞行探险,以便在公众中提高知名度并增加经费。1923年7月,美国陆军部议定,1924年由美国航空勤务队进行这次飞行,并指定航空勤务队司令帕特里克负责规划和指挥这次飞行。为了完成这次飞行,航空勤务队从飞机、人员、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做足了准备。
前期准备
经过招标,最后选中道格拉斯公司来研制飞机。道格拉斯提出的方案是,在为美国海军制造的DT-2鱼雷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进,称之为“道格拉斯世界巡航者”(Douglas World Cruiser,简称DWC)。由于飞机已经是现成的机型,公司承诺在签订合同后45天内交付新飞机。1923年8月1日,航空勤务队司令帕特里克批准了该方案。陆军部与道格拉斯商定先制造一架原型机。经过试飞、满足预期后,道格拉斯随即获得了再造4架生产型飞机和备件的合同。最后一架DWC于1924年3月11日交付。备件包括15台发动机、14套浮筒,以及足够再装配两架飞机机体的零部件。
DWC是一架大型的双座双翼机,翼展15米,装一台12缸、水冷400马力的“自由”发动机。根据地面和水上使用的不同要求,起落架可以分别装机轮或浮筒。为适应环球飞行的需要,在结构上作了改动,如去掉鱼雷和军用设备,以副油箱增加航程。生产型DWC飞机的总油量达到582加仑,最大航程3520千米。
总共制造了5架飞机,其中包括一架用于测试的原型机,总造价为192,684美元。飞机上没有无线电或先进的导航辅助设备,只有当时标准的基本飞行仪器。
再说人员准备。4架飞机分别以美国西、北、东、南方向的西雅图、芝加哥、波士顿和新奥尔良4个城市命名。航空勤务队从飞行员中挑选出4名最优秀的飞行员。弗雷德里克·马丁被任命为这次飞行的领队并驾驶“西雅图”飞机;史密斯、韦德和尼尔森分别驾驶“芝加哥”、“波士顿”和“新奥尔良”。每个飞行员再选择自己的机械师/副驾驶。全部8名机组人员先接受导航和气象学方面的培训,并在生产型飞机交付之前,用原型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生产型飞机交付后,机组分别在自己的飞机上进行了实操训练。
后勤方面则是在环球飞行沿线的战略位置对加油和维修地点做好精心的准备,安排飞越和着陆许可,并确保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空军的合作。由于当时美国还不承认苏联,飞越西伯利亚被禁止,因此需要一条途径东南亚的路线,使环球飞行的航程增加了11000千米。事后给出的数据是:航空勤务队提前分散在沿途储存了91800加仑的燃料、11650加仑的油料、备用发动机、螺旋桨、机轮和浮桶。事实证明,充分的保障绝对必要,在沿途预先储存了大量的燃料、备件和其他支持设备,大大增加了他们成功的机会。在预先安排好的存储点,环球飞行的机队换了5次发动机,两次安装新的机翼。
正式出发
1924年4月4日,4架DWC飞机从生产地加州圣塔莫尼卡出发,前往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这里是环球飞行的正式出发点。飞行路线主要从东向西飞,经过阿拉斯加,穿过北太平洋岛屿到达日本,然后飞往南亚,穿过欧洲和大西洋,返回美国。
4月6日拂晓,他们从西雅图的华盛顿湖起飞,第一站的目的地是向北1040千米的加拿大BC省鲁帕特王子港。起飞后不久,马丁驾驶的带队机“西雅图”因为发动机故障就掉队了,不得不停下,其他3架继续前进。在更换了发动机后,马丁和他的机械师哈维在天气欠佳的情况下,坚持起飞,试图赶上在阿拉斯加等候他们的其他3架飞机。结果,“西雅图”在雾中迷路后撞上了山腰,飞机被毁,但幸运的是,马丁和哈维只受了轻伤。这时,驾驶“芝加哥”的史密斯接过了领队的任务。
3架飞机从阿留申群岛起飞,飞越北太平洋群岛。避开了禁止其飞越的苏联,他们飞越了日本、朝鲜、中国海岸、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期间,在南中国海东京湾上空,“芝加哥”的发动机出了毛病,转速极不正常,温度急剧上升,史密斯谨慎操纵,在一处隐蔽的小海湾着陆,刚一接地,发动机就炸成碎片。此后便是72小时的艰难等待,因为弄一台新发动机十分困难,需要动用美国的海军舰只、中国的卡车,以及大批苦力来驾驶舢板。为换发动机,飞机不得不靠舢板船拖着沿河而上,10小时拖了40千米,拖到一座古老的石桥前,以此支撑绞盘。
6月25日,3架飞机再次起飞,前往缅甸,沿孟加拉湾向印度加尔各答前进。7月7日,前往巴格达途中,机队在叙利亚沙漠上空又一次遭遇沙暴。随后进入欧洲,先后在布加勒斯特、布达佩斯、维也纳、斯特拉斯堡着陆,在法国空军的护送下,于7月14日“巴士底日”(即法国国庆日)抵达巴黎,得到潘兴将军的接见。第二天飞机从巴黎飞往伦敦,再飞往英格兰北部,为横渡大西洋做准备。
8月2日,3架飞机从北大西洋的奥克尼群岛起飞,向冰岛飞去。几分钟后,万里晴空忽然变换,眼前是一片浓雾,低得直压海平面。为了爬高飞出雾区,“新奥尔良”冲进了另一架飞机的洗流。飞行员一阵晕眩,飞机便失去了控制,高度急剧下降,直到离海面几英尺才重新恢复控制。
在奥克尼群岛和法罗群岛之间,灾难再次发生。当时“波士顿”液压油压力突然消失,不得不降落在海上。虽然着水成功,但一艘海军舰艇试图将“波士顿”吊起时,其机体严重损坏,无法修复。
现在,4架飞机只剩了两架——史密斯驾驶的“芝加哥”和尼尔森驾驶的“新奥尔良”继续横渡大西洋,穿过冰岛和格陵兰岛到达加拿大。这时,当初那架原型机,现在被命名为“波士顿II”,与原来驾驶“波士顿”的机组韦德和奥格登在新斯科舍省的皮克图岛会合,3架飞机进入美国、飞往华盛顿特区。在首都受到柯立芝总统英雄般的欢迎后,飞机横穿美国飞往西海岸,好似在进行多城市巡游。在飞机出生地圣塔莫尼卡短暂停留后,最后于1924年9月28日返回正式出发地西雅图附近的沙点机场。根据美国国会的一项特别法案,最初的8名机组成员都被授予“杰出服务奖章”。
一次又一次缩短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船队用3年时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海上环球航行。402年后的1924年,这群美国人驾驶飞机第一次完成环球飞行,尽管损失了两架飞机,但不仅证实了建立环球飞行航线的可行性,还为美国赢得“第一个完成空中环球飞行国家”的桂冠。这次花费了177,481.35美元的探险飞行也被誉为“空中麦哲伦”。
100年过去,如今的环球飞行早已不需要那么多时间了。1976年5月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SP从纽约出发,用1天22小时26分完成环球飞行。途中,在印度德里和日本东京落地加油两次,实际飞行时间不到46小时。
1992年10月,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一位名叫佩布斯的律师筹划了一次环球飞行创纪录活动。他从法国航空公司租了一架“协和”超声速客机。10月12日早晨,飞机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13日下午4时49分返回里斯本,全程40400千米,中途6次落地加油,历时32小时49分钟,实际飞行时间仅23小时27分钟,其中20小时以上是以两倍声速飞行的。
完成环球飞行的实际飞行时间从1924年的370多小时缩短到23个半小时,这足以证明航空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多么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