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飞机的定点问题:长期存在上海、陕西的东西之争。军民统筹,同时立项得出论证意见后,东西之争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应在充分考虑全局利益的基础上,本着鼓励联合、多方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综合分析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规划方案确定。论证委员会围绕地方政府的规划和积极性、产业基础、创新环境、资金条件、土地支持等,提出了定点门槛条件。2006年12月5-6日,论证委员会就发展大型飞机的定点等问题,先后听取了上海、陕西、辽宁、四川、黑龙江五省(市)人民政府的意见,并与五省(市)的有关领导认真进行交流讨论。随后,五省(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递交了书面报告,对土地、资金、人才等支持政策做出了相应承诺。
2007年1月4日,论证委员会在对五省(市)人民政府的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19位委员就大型客机和大型运输机的定点倾向性意见,分别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投票结果高度集中,认识高度一致。一致同意:大型客机定点的倾向性意见是在上海市,大型运输机定点的倾向性意见是在陕西省。后来,又征求了上海和陕西的意见,取得双方同意。这样“东西之争”变成“东西兼顾”。
专家委员会希望在发展大型客机产业中,集成全国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航空工业现有力量,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建设有市场竞争力的航空产业。希望在发展大型运输机中,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落实“竞争、激励、监督、评价”四个机制,大力协同,促进军民协调发展。中航一、二集团是发展我国航空产业的重要骨干力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为振兴我国航空工业再立新功。
大飞机发展的技术途径,长期也有争论,主要是:走自主研制还是走国际合作的道路?1984年,中国自己设计的运10飞机下马后,有的人认为:中国自己研制和取证大飞机的能力不足,主张与国外合作生产干线飞机。但与谁合作?也产生过极大的分歧。1985年在合作生产干线飞机时,以航空工业部何文治副部长为代表的一方,主张与麦道合作发展MD-90飞机;以民航局管德副局长为代表的一方,主张与波音合作生产波音737-400飞机。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一直吵到国务院邹家华副总理那里,由于麦道公司合作的条件较好,领导就决定与麦道合作。麦道合作项目共生产37架飞机,后来因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并而终止。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决定上马100座民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先后与韩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多次谈判,寻求合作。1996年4月11日,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朱育理总经理在爱舍丽宫与法宇航签订备忘录,确定与法、意等合作发展AE100飞机。后来与外方合作终止,AE100项目于1998年下马,全部经费上收,国外合作再次受挫。专家委员会认真研究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航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单纯依赖国外合作是走不通的。提出我国发展大型飞机的技术路线是:坚持自主创新,以我为主,部分开展国际合作。
飞机的研制以自主创新为主:主导飞机的总设计、总装制造和总销售服务。采用先进成熟技术,集成世界先进的航空技术;整机先行,带动配套,研制具有自主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客机。机体部件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进行专业化研制生产,面向国内、外招标采购,以确保质量、控制成本、保证进度。这也是世界上波音、空客等公司研制大型客机的基本做法。
发动机、机载设备和材料的技术途径:国际合作与自主攻关相结合。我国在发动机、机载设备和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型客机所用发动机、机载设备和部分材料,在适航取证方面有较大难度,研制初期,部分实行国际采购,其中一些关键技术较为敏感,不能长期依赖外国,必须立足自主研制,也不放弃开展国际合作。
发动机技术发展途径:大飞机的发动机要坚持自主研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大型客机研制初期,根据用户需求选用国外先进发动机,待国内自主研制的发动机成功后再逐步替代。要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积极开展大型飞机发动机的验证机和型号的研制工作。
机载设备技术发展途径:机载设备包括飞行控制、航空电子、航空机电三大类十几个系统、上百种设备。大型客机研制初期,先进机载设备需全球择优采购,同时安排国内技术攻关。自主研制的机载设备,在达到届时国际水平并取得适航认证后即可采用。鼓励国外供应商与国内联合研制,优先考虑在国内合资,联合有研制能力的系统供应商。
材料技术发展途径:国内取得适航认证的部分材料可优先选用,国内难以解决的可以国际采购。要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重点开展先进材料的应用技术研究,实现关键材料自主研制并完成适航认证。
总之,飞机总体自主研制、以我为主,按可能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发动机、部分机载设备和材料实行全球采购,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自主研究。实行自主研制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内外结合”技术途径。
这样,“军民之争、大小之争、内外之争和东西之争”四个问题都得到解决。四大争论变成“军民统筹,东西兼顾,内外结合,小先大后”的四大协调方案。
2006年11月17日,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在国务院召开第一次会议,曾培炎副总理主持,温家宝总理,曹刚川、华建敏、陈至立国务委员及各部门领导出席,专家委员会全体成员列席。会议听取了专家委员会张彦仲主任的汇报。温家宝总理作了处理好六个关系的讲话。会后,专家委员会根据温家宝总理的六个意见,就体制机制、军民结合、经费投入、分工定点、运营模式等问题又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基本上形成大飞机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