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航标准既是保障航空安全的技术法规基石,又暗藏市场壁垒。通用航空新能源飞行器和低空经济新赛道的出现,为中国突破困境、从规则跟随者转变为制定者,进而迈向世界带来机遇。
标准的两重性
适航标准本质上是技术标准,与技术本身存在区别。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设计、制造、材料、试验等核心航空工业技术对整个行业的支撑作用,尤其在民用航空领域。
《科技日报》曾将适航标准列为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35项关键技术之一。以“技术”的普遍定义衡量,适航标准是35项当中唯一一项严格意义上并非纯粹“技术”的挑战。
适航标准以规章形式,对航空器及其零部件在全生命周期内必须满足的要求和标准作出规定。如同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相互依存,适航标准同样植根于航空科技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用于规范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确保飞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航空科技的进步与运行实践的反馈,又不断推动适航标准的更新与完善,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和运行需求。因此,适航标准虽非技术本身,却与技术紧密交织,在保障飞行器安全可靠运行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能制定标准的企业,必然是掌握核心技术、占据可观市场份额的行业领军者。这些企业在成为龙头的过程中,往往也演化为行业规则和标准制定的主导者。由于行业参与者必须遵从既定标准与规则,这些标准制定者凭借其优势地位与影响力,可通过提升标准等多种方式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后发企业进入与赶超。
以汽车产业为例,日、德、美等传统汽车强国,依托工业革命的历史先机,在燃油车领域长期保持着稳固的竞争优势。中国若欲在此领域实现赶超,不仅要逐一突破技术壁垒,更需在“基于规则”的现有秩序下,跨越大量非技术壁垒的重重阻碍。在传统赛道上,后来者很可能长期被压制在追赶者角色和产业链低端位置。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赛道转换,重塑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全新契机。
高门槛下的追赶困境
航空业关乎公共安全,对安全性的要求近乎苛刻。适航标准历经长期实践积累、汲取航空事故教训、融合科技进步成果,并通过严格的制定发布程序,已形成一套复杂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成为保障航空安全的法规基石。然而,不断提升的标准无形中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这道高门槛固然将实力不足者拒之门外,却也显著增加了后来者的赶超难度与成本。
例如,印度尼西亚航空工业曾有过不俗发展,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印尼经济。为渡过危机,印尼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而IMF提供贷款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要求印尼政府停止对航空工业的投资,理由是该行业“太费钱”——背后正是高准入门槛带来的高昂成本。
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深度国际参与相比,中国在适航标准和法规方面仍主要扮演追随者角色。要在该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在巨大的全球民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其难度堪比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赶超日、德、美,前路依然漫长。
然而,通用航空领域的新能源飞行器,特别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正是中国航空工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新赛道。
走向世界的机遇
民航主管部门深刻认识到适航审定对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战略作用。时任民航局局长冯正霖曾指出:民航适航审定系统要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适航审定体系、审定能力和审定队伍;要在国际适航审定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为国产航空产品走向国际奠定基础;要逐步实现角色转变,从发达国家适航审定规章体系的“跟随者”转变为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者”,逐步具备向国际民航界输出中国民航适航规章和标准的能力。
就在不久前,民航局将原有的通用航空工作领导小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领导小组和民航局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优化调整,成立了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了空域管理、产业规划、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统筹。
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增设了低空经济发展司,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低空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战略期待。
2023年10月13日,民航局向亿航智能颁发EH216-S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TC),这也是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eVTOL的型号合格认证。
如同新能源汽车,在eVTOL及新能源飞机这一全新赛道上,中国企业与国际同行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许多新技术和审定标准,无论对企业还是监管机构,均属首次探索,缺乏先例可循。这对适航审定部门与工业方而言,既是严峻挑战,也是实现从跟随者转变为制定者,并具备输出中国民航适航规章和标准能力的契机。
当前,民航局在推动eVTOL适航审定与标准建设方面的前瞻性探索与实践,对于促进中国航空产业在新赛道上的崛起具有积极意义。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适航标准必将与中国民机产品一同,阔步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