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钱王祠的红墙与白梅相映成趣,成为春节期间的热门打卡地。这位以“保境安民”著称的吴越王钱镠,不仅留下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千古柔情之句,更以其家规和遗训为后世子孙铸就精神脊梁。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寥寥数语,道破钱氏家族的“家国观”。从北宋钱勰到近代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一代代钱氏子弟以天下为己任,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开枝散叶。
诗书继世,品格铸魂
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里七房桥村,这位中国力学之父、上海大学“永远的校长”,正是吴越钱氏第三十五世孙。钱伟长在《谈四叔钱穆》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家风:
“我们钱家有一家风是好的:长辈教育孩子,从不疾言厉色,更不打骂,而是示范、启导、熏陶,家父与四叔都是如此。祖祖辈辈都鼓励读书上进,学业有成。”
钱氏一族以书香传家,“子孙虽愚,诗书须读”,从钱镠开始,就深知读书的重要性。钱伟长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鼎盛时期,然而,即便在这样的“高光时刻”,钱家也从未迷失于物质享受,从为人处世到修身齐家,钱氏族人心术端正、以勤俭为本,力求守住家族基业,传承精神财富。
钱伟长的祖父钱承沛是清末秀才,家境清寒却不改其志,始终坚守家族传统,注重教育和品格的培养。钱伟长的父亲钱挚和四叔钱穆继承了钱承沛的衣钵,以教书为业,后来,即便家道中落迁居荡口镇,父亲钱挚仍坚持“诗书不可废,气节不可丢”。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种对学问与品格的坚守,成为钱氏家族绵延千年的根本,也让钱伟长在成长过程中深受熏陶,最终成就了他“利在天下”的家国情怀。
时代洪流中的传承与担当
钱氏家训的传承,绝非简单的教条复制,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智慧,它在每一代人的实践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钱伟长的一生,正是这种传承的生动写照。
钱伟长自幼受四叔钱穆“文化报国”思想的熏陶,深知学问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报国之器。1931年,他以中文和历史双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却在“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弃文从理,立下“科学救国”的誓言。他曾说过:“我没有专业,祖国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即便面对物理学科的零基础,他也毫不退缩,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从文史天才到科学巨匠的转变。
1946年,钱伟长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在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毅然选择回国参与建设,这种“家国一体”的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
无论是从事力学研究,还是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他都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期间,钱伟长提出了拆除“四堵墙”的教育思想——拆除学校与社会、各学科之间、教学与科研、教与学之间的壁垒。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能够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人。钱伟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对家风家训的现代诠释。
这种家训的传承,让钱氏子弟在每一个历史关头,都能以家国为重,以天下为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