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弢(1891—1984年),安徽至德(今东至县)人。他从事工商业多年,成为北方的民族工商业代表,为我国北方实业发展、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维护民族工商业权利作出了贡献。
稳健有为的经营之道
周叔弢少时读了10年私塾,勤奋好学,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并接触到西方思想文化。1919年,他随周学熙在青岛创办华新纱厂,任专务董事;1925年,任唐山华新纱厂董事兼经理,开始主持厂务,1928年又兼任天津华新纱厂经理;还先后担任过滦州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耀华玻璃公司的董事、董事长等职。周叔弢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展现出过人的经营管理才干,其经营之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善于用人、任人唯贤。周叔弢坚持“劳于求贤,逸于用人”的方针,对厂内生产经营并非事事过问,而是倚重专业负责人,放手让他们去做。在唐山纱厂,他倚重精通业务的劳笃文;在天津纱厂,重用留美工程师桂季恒;在启新洋灰公司,放权给副经理姒南笙,从德、才两方面考虑人选,严选能力和品行俱佳的人才。
其次,尊重技术、培养人才。周叔弢深知办好工业,必须重视技术,信任科技人员。在唐山纱厂,他高薪聘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袁敬庄为技师兼工务股长;建布厂时聘请毕业于南通纺织学院、有多年经验的洪挹之为副技师兼管布厂。在启新洋灰公司,竭力访求有科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打下了技术和人才基础。
最后,优化管理、完善制度。周叔弢认为,管理企业应有一套规章制度,必须以基本经营方针为根据,依靠完善的职能班子去推行。在唐山纱厂,他改革了管理制度,废除艺徒制、童工制,采用培训、考试等方法,提高了工厂的管理水平;改进生产设备,如添加了喷雾设备、改进车间照明,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精简管理机构,将全部非生产人员压缩到职工总数的5%,减少了非生产性开支,降低了成本。
“化私为公”的爱国之举
1933年《塘沽协定》后,日本加紧对华北经济侵略,以“不合作即不能保证工厂安全”相威胁,欲吞并唐山和天津的华新纱厂。周叔弢坚决拒绝与日商合作。1936年,华新纱厂被日商低价收购后,他愤然辞职,变卖收藏的古籍字画为生。此经历让他认识到,没有强大国家保障,民族工业难以健康发展。
抗战胜利后,周叔弢看清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本质,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表示赞赏。在天津解放前夕,他与中共地下党建立联系,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中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对稳定工商业者情绪、迎接天津解放起了很大作用。抗美援朝期间,他带领企业向国家捐献3架飞机和11门高射炮,展现了爱国实业家的赤诚之心。
除了实业家之外,周叔弢还是著名的古籍文物收藏家。他不以藏书、藏品为一己之物,而视之为“天下公物”。新中国成立后,他数次将自己用一生心血所藏的宋元明清善本古籍计4万余册和珍贵文物1200余件全部献给国家,他表示,“这些书来之于人民又归之于人民,得到了最好的归属、最好的主人”,因此“感到无限欢快”。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新中国成立前,周叔弢就接触过马克思主义著作,先后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对共产党的主张有一定的了解。
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后,周叔弢决定要在公私合营中起带头作用,推动启新于1954年完成公私合营。周叔弢任合营后的启新洋灰公司董事长,作了公私合营的表率,在全国工商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邀请周叔弢、胡厥文、胡子昂、古耕虞、荣毅仁等工商界代表人物在人民大会堂座谈,共同商议发挥工商业者的作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并宴请大家吃火锅,被称为“五老火锅宴”,成为我国工商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1984年2月14日,周叔弢走完了93年的光辉一生。他在遗嘱中写道,将一万元存款和一万五千元国库券“全数本息上交国家,在四化大海中添一滴水”,展现了这位爱国老人“化私为公”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
据《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