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国商飞官网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4年6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飞院“追风”工作室:
“追逐先进科技之风潮, 追随先辈报国之风骨”
郭秋阳 整理

“民机行业新态势是什么?”“未来可能运用到民机的技术有哪些?”“如何验证这些新技术?”这些关乎前沿、关乎未来的课题,被一群年轻人时常聚在一起反复讨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追风”。

“追逐先进科技之风潮,追随先辈报国之风骨”,这是上飞院追风工作室创始人吴大卫对“追风”的理解。他表示,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努力奋斗,锤炼过硬本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追风”青年的目标。

灵感来源于一线,成果应用于一线

2015年,吴大卫与来自上飞院飞行物理部、需求工程与型号发展部等多部门的十几名同事一起组成追风工作室,共同致力于未来民用飞机预研、新型验证机试飞及先进技术验证。

“所有成员全部是来自型号一线、热爱航空的大飞机铁杆设计师”,吴大卫表示,对航空的热爱,是团队粘合剂和动力源泉。“团队成员来自三大型号,专业涉及布局设计、气动设计、操稳与控制律、飞控、动力等多领域,这使得我们的创新灵感来源于一线,创新的成果也应用于一线。”

回顾工作室的发展历程,从项目构思阶段的30平米出租屋到项目正式启动后的130平米工作间,从最初的十几人到20余人,从“乘风”第一代飞机使用轻木制作,到“乘风2.0”的大规模复材应用,起飞构型从25kg到250kg,验证构型逐步拓展到桁架支撑翼(TBW)、翼身融合(BWB)、三翼面(TSA)、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新布局,验证技术逐渐涵盖先进控制律验证、机动载荷减缓、折叠翼梢、短距起降验证、分布式动力、电推进动力、新能源架构验证等领域……9年来,工作室可谓一路“追风而上”。

团队设计的“乘风”“鸿鹄”两款未来客机型号曾先后亮相珠海航展等国际航展。今年,团队发布了“乘风2.0”验证机,探索三翼面、桁架支撑翼、分布式动力等具有降低油耗潜力的先进布局技术,以及纯电等减小碳排放的新能源架构验证。团队成员持续在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CJA)、飞机学报(Journal of Aircraft)、航空学报、空气动力学报等高质量核心期刊平台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等荣誉,让“追风工作室”成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代表。

营造开放、协作、包容的工程师文化

“鼓励交流,分享技术经验、工具方法,提升团队跨学科设计能力,让每个成员都成为多面手。同时鼓励团队成员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国内外专利、参加学术会议互动,使得团队的研究紧跟前沿、部分领先。”团队项目负责人潘立军表示,营造开放、协作、包容的工程师文化,才能帮助大家共同实现成长,他说道:“无人飞行验证具有高度创新性、前沿性和复杂性,国内民机领域相关探索有限,可供借鉴经验少,需要在技术能力突破,资源成本、数据精度、研制周期、试验风险管控中不断权衡与折中,在技术为本、平等开放的团队氛围中,大家充分沟通,确保全局最优。”

负责“天工”EVTOL项目的成昌福,谈到在项目中得到的历练感触颇深:“除了自己比较擅长的低速气动设计外,还要负责分析飞机的高速、操稳、重量特性管理,不仅是对设计能力的考验,也是对项目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考验,但整个流程走下来,也让我对飞机跨专业、跨团队的设计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在参与新技术验证过程中,团队成员陈恺体会到,“每个设计参数都有鲜活的生命力,数据的变化就像飞机的脉搏,与其飞行性能、气动特性、操稳姿态等息息相关。追风之旅,自己算过的每一个数据,最终成为验证机飞上蓝天的一块块基石,充满了成就感。”

对团队成员王钰涵来说,与大家并肩作战是人生难得的经历,“2022年末,我们在赤峰阿鲁科尔沁旗机场试飞。由于试飞机场空域紧张,试验需要在凌晨4点出发,才能赶在8点前飞完科目退出空域,零下30度的机场,寒风呼啸而过,那一次经历让我们拓展低温边界,真是终身难忘。”有着共同经历的马茹冰说道,“幸运的是科目试飞接近尾声,我们咬牙撑到了最后架次的落地,并把试飞数据记录完整,试验完成后,最终我们7个人发烧倒下了5个,5个人的一日三餐和药物都由另外两位同事包办。就是这么负责、担当、友爱的一群人,让我从心底里感受到团队的温馨和友爱。”

创新是日复一日的兢兢业业

“创新并非突发奇想,需要对本专业领域有深入的探索,创新也不是天马行空的畅想,而是日复一日的兢兢业业。”负责“乘风”TBW项目的孔垂欢认为,“要不断探索和追踪前沿技术,实现理论创新,在已有的工具基础上,扩展工具库,自研软件,打通多学科设计难点,结合理论与工具,探索创新评估方法,提升方案论证与分析能力,借助验证平台涉及总体、气动、操稳等专业领域,提升跨学科总体设计能力,最终实现理论、方法、工具、平台的创新性”。

“开展三翼面、桁架支撑翼、翼身融合、机身边界层抽吸、分布式动力等先进布局技术验证”“围绕混合动力、氢能、SAF(可持续航空燃料)等低碳的新能源技术开展研究论证”“追踪国际前沿,为商用民机研制扩充创新技术储备,识别型号研制需求,以解决型号问题为牵引,开展大型民用客机创新技术试飞验证,提高技术成熟度。”“追风工作室”目标始终不变,紧跟未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200126 电话:86-021-20888888 传真:86-021-68882919

使用帮助 | 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