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85 年,张瑞敏带头砸烂76台不合格冰箱。这一事件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经典案例。2005年,海尔提出“人单合一”的概念,开启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改变。之后,“人单合一”模式两度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材案例,张瑞敏也因十几年来对“人单合一”的探索,荣获“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终身成就奖。什么是“人单合一”,它对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有哪些启示?
“人单合一”,“人”是员工,“单”是用户。在一次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上,张瑞敏指出,“人单合一”从本质上讲,就是“与用户合一,与目标合一,与价值合一”。
与用户合一,就是员工与用户合一,不断地创造用户需求,创造到最后的总目标就是创造出终身用户。与目标合一,就是所有人的目标都要与用户体验迭代的目标合一,各个合作方共同创造出用户体验的生态系统。与价值合一,就是每个人的价值都体现在为用户创造的价值当中,这里的价值是生态价值,而不仅仅是产品价值。
人单合一的本质就是将员工与用户连接起来,也就是海尔常说的“零距离”。这也是海尔为什么提出人单合一的直接原因。
海尔在1984年起步的时候,年产值只有300多万元,只有几百人,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很小的企业。经过20年高速发展,2004年,海尔的年营收突破千亿元。张瑞敏察觉到,企业越做越大,但离市场越来越远,流程越来越复杂,决策越来越慢。所以海尔从2005年开始改变,提出人单合一模式。
2023年,张瑞敏推出《永恒的活火》一书,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永恒的活火”的命题。他指出,“永恒”是指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是永恒的,不可阻挡的。之所以说永恒,则是因为有“活火”的存在,“活火”可以理解成不竭的创新动力。
如何保持创新活力,如何保持基业长青,是每个企业面临的课题。张瑞敏认为,企业会消失,而城市不会消失,因为城市是一个开放的进化的生态系统。所以,海尔坚定地向构建生态系统转型。张瑞敏认为,人单合一可以融入永恒的活火。首先,人单合一把企业变成了无边界的生态,既然是生态,就可以和时代的生态相融。其次,人的价值最大化可以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力,成为一团活火。
张瑞敏认为,人单合一模式和传统的管理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把每个员工解放出来,让每个员工发挥他最大的价值。员工在创造用户价值的同时才能体现他自身的价值。比如,在一个企业中,员工通常干得多就可以挣得多,但是员工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如何,员工都不会管。但是把员工创造的财富与获得分配的财富连接在一起后,对产品负责的就不是员工了,而是相关的员工。因此,海尔把每个员工变成了创客,又把全公司变成了几千个小微。比如,研发小微、生产小微、营销小微。如果研发的产品市场表现好,这些小微都可以分享价值,如果产品有问题,这些小微都要为此负责。
除了将整家企业的架构分成几千个小微这一核心机制之外,海尔还建立了用户付薪的机制。如果员工给用户创造的价值大,薪酬就多;如果员工给用户创造的价值小,薪酬就少。如果员工创造不了价值,那么他就要离开企业。如此一来,员工就会完全以用户的需求为先。
实行用户付薪后,员工必须找到自己的用户。有了这个驱动之后,组织就由原来的串联改为并联。同时,核算体系也进行了改变。海尔要求员工不能只关注利润指标,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用户,海尔将其称为“共赢增值表”,即除了卖产品外,能聚集多少用户,用户和第三方资源付费情况如何。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卖的产品越多,单台收益越低,边际收益一定是下降的,如果有很多的用户进来,很有可能出现边际收益递增的情形。
张瑞敏认为,企业的目标不是把产品做到极致,用户要的不是产品,是体验。企业要把产品组合到一起,根据用户的体验产生一个新的场景,“产品会被场景替代,行业将被生态‘复’盖”。原来,海尔的定位是一个家电公司,现在要完全把海尔变成一个用户体验的公司,更重要的是把海尔变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
不管什么产品,一家企业做出来之后,可能不用一个星期,别人就模仿出来了,而且做得更好,价格更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开展竞争?海尔给出的答案是,让用户参与生产过程,让用户永远“在线”。他认为,公司不是以产品来定义的,而是以用户来定义的。在体验环境中让用户自己交互,用户自己交互出来的东西最真实,也可能是需求度最高的。
而面对客户的创意和需求,研发人员如何判断这些需求的优先级呢?海尔提出,研发人员必须创出一个市场、创出用户想不到的需求,即破坏性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再延续创新,也就是满足需求的创新。
1985 年,张瑞敏带头砸烂76台不合格冰箱。张瑞敏说,“不是说砸坏了76台冰箱,冰箱将来质量就上去了,而是因为当时要改变这个观念”。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同样需要从观念的转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