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青年拔尖计划,让我感受到这里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科研攻关拥有了创新环境,人才成长也拥有了良好氛围,我有信心攻克难关,实现技术突破。”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的孙浩然入职中国商飞上飞院后,成功入选上飞院“青年拔尖计划”。
“那时我想着如果有机会争取‘青年拔尖计划’,可以以此为契机,找准未来的专业方向。后来通过努力,我很幸运地接到了与专业极度相关的型号难点任务,最终成功立项。”孙浩然说道。
“青年拔尖计划”简称“CYS计划”,旨在通过极具挑战的任务包,匹配市场化薪酬、定制化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模式,吸引、挖掘与大飞机专业高度契合,具有顶尖科研和创新能力,能够独当一面的全球高校博士生,成为大飞机青年拔尖博士。
招收的国内外顶尖应届博士生需满足“三拔尖一契合”原则:毕业学校拔尖、研究领域拔尖、专业能力拔尖、与公司需求契合。
通过“青年拔尖计划”,上飞院推动青年拔尖博士全身心投入科技攻关,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人才队伍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
孙浩然主要从事系统建模与动态仿真的研究,通过数学语言来实现对复杂实物对象的描述,从而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技术工具。
“我的博士课题就是围绕机载辅助冷却系统开展仿真建模研究,从这里面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也给了我一定的信心,让我愿意去挑战飞机上复杂的物理系统,继续从事飞机领域的仿真建模研究。”
对待工作,孙浩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面对一个新任务,她希望了解每个环节的细节逻辑;对于一项全新的仿真工作,她会像对待博士课题一样,从文献调研开始,不断探索学习,逐步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解题的方法,掌握关键的核心。
在孙浩然负责的算法开发项目中,她面对的是投放指引这样一个全新的任务系统,这激发了她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学习乐趣。“我认为这个科研方向非常有趣,非常新颖。”孙浩然解释道,“能够在上飞院找到有意思的研究课题,利用自己所长开展研究,攻克型号难点任务,是我觉得很幸运的一件事情。”
随着对飞机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她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面对工作中扑面而来、亟待解决的型号问题,孙浩然渐渐变得不自信了。
“随着我参与型号任务的不断深入,我意识到飞机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广,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自己在校期间所学很难完全派上用场。”她一度很焦虑。
但这种焦虑并没有持续多久。作为青年拔尖博士,上飞院为她配备导师和团队,提供专项资源支持,让她能在创新领域专心专注攻关。
就这样,孙浩然带着一支由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团队,从完全不了解到一步一步建立起仿真模型,她主要负责核心模型和算法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团队成员负责型号研制需求对接、试验测试、数据处理等内容,各项试验有条不紊支持验证所开发的模型,一切都在向前推进。
“我们有过技术攻关时的迷茫,也有收获成果时的喜悦,前进路上虽面临诸多挑战, 但充满希望。”团队成员的努力,导师专家的指导,各种人才保障、激励措施,身后总有一双手在支撑,身边总有奋斗者在同行。孙浩然对于现在的工作状态感到很满足。
对于‘青年拔尖计划’,我最大的感受是政策是有温度的,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上飞院对人才是很友好的,愿意给予人才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优秀的团队和环境比任何事情都重要。“青年拔尖计划”为发现和培养人才提供了载体,营造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育人土壤、用人环境和良好氛围,在型号研制的重大任务中历练培养优秀青年人才,让人才在战斗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