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中国商飞官网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24年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苦恋”修为“破壁”而出
□ 费凡平
杨永生 摄

最近,哈尔滨火了,在中央大街载歌载舞的鄂伦春族也成了“网红”。

前不久,一场关于鄂伦春族的专题摄影展来到上海。从1983年冬季拍摄第一幅作品,到2023年这40年间,跟踪拍摄的佳作大展示,上海知青摄影家杨永生将他镜头中瑷珲新生鄂伦春40年历史变迁呈现给观众。

40年间去过“新生”160多次,杨永生用真情讲述着瑷珲“新生”的故事,让我们可以有幸零距离走近今日鄂伦春,欣赏到这独一份的光影记忆。

我与杨永生都是瑷珲知青,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相熟于黑河日报,那时他的摄影作品就经常刊登在省市报纸杂志上。前些年冬天,我们结伴回访瑷珲,我有幸参加了他安排的新生鄂伦春的冬摄活动,他与新生鄂伦春的这种亲人般的感情,让我倍感折服。

杨永生为人直爽,对知青的感情也真挚,所以知青彼此经常小聚,听他神侃鄂伦春的传奇故事。

杨永生光影作品生动,自然,鲜活,曼美,如诗如画,总有一种故事般的叙述状态。当你面对这些作品,你会被白桦林经过生命蓬勃向上之后演绎出的最后织热与灿烂而感动,从而领悟鄂伦春族生命与岁月的厚重与沉淀,你也会沉浸在今日鄂伦春勃勃生机的春之声中,从而迈开双脚,走进瑷珲新生鄂伦春,实现你不一样的梦境旅程……

杨永生作品,有着他对新生鄂伦春浓浓的情愫,这正是他内心流出的歌。

上世纪60年代末,杨永生去了黑龙江瑷珲的边境村插队落户做了知青,其后作为专业摄影师在边防武警部队中服役。

因为工作的关系,所以他也一直留守在远离上海的黑河,在这片热土上直至退休,期间他执着地一头扎进瑷珲新生乡的鄂伦春,每年要去这个民族乡好几次,年复一年。

40年来,他潜心跟踪拍摄,从中纪录了鄂伦春女乡长张慧,从新生儿出生到今日已是全国人大女代表的人生历程。

张慧出生100天就被杨永生抓拍并刊登上《黑龙江民政》杂志的封面。张慧当上乡长后由衷地对杨永生说“我是鄂伦春族最荣幸的人,100天的我就上封面了”。

在庆祝鄂伦春族下山定居50周年古伦木杳节晚会上,杨永生便把这本保存了25年的杂志,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赠送给了张慧。

这张珍贵的“满月”照,也出现在这个专题摄影展上。

杨永生用自己坚守的方式为鄂伦春一个时代存了照,也为自己的一份坚持留下心。所以说,这样的摄影作品肯定不同寻常,对于杨永生来说必须具有对少数民族、对瑷珲、对己的一份真知卓识,需要有一颗不为现实诱惑与情感交织而难解难分的执着之心。

毫无疑问,岁月已让杨永生对鄂伦春民族这份情感增值,也更让他难以忘怀。

以至今日,杨永生退休回到了上海,但他一年之中还仍将大半年时间守望在黑河,沉淀在鄂伦春民族新生乡。因此,他的作品,也深深烙上他深入生活,深研鄂伦春的印迹,同时,也熔铸了杨永生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我们可以从杨永生这个专题摄影作品中不同的细节表现,窥见其作品的细腻与丰富,从而触摸到杨永生的生命底色与职业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杨永生能做到几十年潜心坚守在边境黑河进行跟踪拍摄创作,并不为现实物质的诱惑,这一定是有心的摄影者,这不仅是他摄影初心的诠释,更是他热爱摄影创作所迸发的力量与魅力的体现。

杨永生能够在小兴安岭“苦恋”追踪几十年,那么,这次专题摄影展不啻是他“苦恋”的修为之果,在沪“破壁”而出。

毋庸置疑,这一定也是他的心血之作,真情之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200126 电话:86-021-20888888 传真:86-021-68882919

使用帮助 | 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