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需经‘加工’后才能高于生活,这两者既矛盾也不矛盾。生活一旦上升为艺术,必然经过加工。”近日,长篇纪实新作《中国之翼》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列入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这也是继《马上起飞》《飞往中国》《晨昏线》等“民航三部曲”后,作家詹东新长期深耕民航一线交出的文学新答卷。
民航业的变化飞跃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之翼》集中呈现中国航空工业的百年光荣与梦想,时间跨度足够长,前后一个多世纪,大小人物200多,有的叙其平生,有的寥寥几笔。人物涉及政界、军界、经济界、科技界、教育界,类似于王大珩、钱学森、徐舜寿、顾诵芬等都是课本里的人物。人物谱里的一个重点——飞机设计师,从巴玉藻、王助、徐舜寿、马凤山一条线串到新世纪,我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ARJ21总师陈勇、C919总师吴光辉、CR929总师陈迎春,军机方面的歼20总师杨伟、运20总师唐长红……以及成千上万的80后、90后年轻设计师如雨骈集,闪耀出各自光芒。试飞员和试飞工程师如钱进、赵鹏、赵志强、张惠中、蔡俊、吴鑫、马菲、郭勇冠、蒋丹丹等也是新闻里常出现的名字。
由此,这部作品描绘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中国航空的沧桑巨变,深入解读中国航空工业的运行、发展、创新、突破,呈现中国航空工业的红色精神与信仰,书写中国航空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实现新时代航空强国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讴歌了“永不放弃、寻优勇进”的精神和航空人无惧困难的拳拳红心。
业内评价,作品承续站位高远的国家叙事,兼具“大”气象与“小”细节。“中国大飞机寄托着中国人的大国梦想。一路坎坷,一路前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战胜困难的优秀人才。这样的大无畏精神,这样杰出的中华儿女,值得我们用文字去为他们树碑立传。”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杨扬说。
作家实地走访记录,对谈了上百位亲历者、参与者,为作品提供了翔实鲜活的养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詹东新谈到,为了防止人物的脸谱化,他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尽量使人物回归“正常人”。比如,书中写道:C919首飞那天,进驾驶舱后不久,机长蔡俊起身上了趟厕所,这本属正常;可是,仅仅隔了10多分钟,年轻的蔡机长居然又上了一趟厕所。蔡俊想不到温暖的手心会冒出冷汗,一反常态不停地搓手,还下意识地将手往衣服上摩挲……尽管训练到位、准备充分,但试飞员心里清楚,一款新机的首飞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品切换视角,有时从飞行员的家人入笔。比如,国家试飞院的试飞员郭勇冠将风险藏在心里,但他的妻子郑金娟却时时担着风险。作为住在小城阎良的家属,对飞机声尤为敏感,每当听见尖锐的引擎声,她就会不自觉地跑到外面看看天上。毕竟,自己的丈夫在上头,干的是 “在悬崖边跳舞”的行当。这样的细节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从总设计师到年轻设计师,作品语言力求“真、实、活”。尽管书写重大题材,但詹东新给自己定下“三不”原则——不喊口号,不说大话官话、不有意拔高。比如,在阎良外场试验队,有名叫崔鹤鸣的90后设计师说起大飞机试验,叹了口长气道:“唉,望山跑死马!唉,早看见了山,马都累死了,就是跑不到山跟前。”他又叹口气,“试验只有起点,似乎难看到收点。有些东西看似隔着一层薄膜,但要捅破那层膜,感觉特难。”
为防止跌入“百科类”陷阱,《中国之翼》从整体结构、人物刻画以及关键事件或节点入手,将纪实写成了小说的节奏,几落几起,回肠荡气。正如作家在后记中所说:“从来没有哪一项目,包括‘两弹一星’在内,有大飞机工程那样虬根曲绕,蜿蜒坎坷,令人叹为观止。”
“我从专业的视角写专业的人和事,力争写出专业的作品,挖掘人性的闪光点。”詹东新深知,就纪实而言,没有采访就没有文章。哪怕写强度试验的一个章节,也非要采访三五个人,去试验场实地走一遍。
他举了数个印象尤深的例子——采访C919总师吴光辉,约了差不多小半年,从春天约到秋天,因C919处在适航试验的重要关头,他实在太忙。采访支线飞机ARJ21总师陈勇,也约了两个月,总算说定了,2020年6月16日,ARJ21总师陈勇在他张江上飞院的办公室接受访谈,“商飞来接我的商务车也已到。我谢过驾车的师傅,刚扣下保险带,商飞宣传处的何助理发信息来:陈总下午4点在商飞总部有个会,你们不必去张江,直接来世博大道的总部吧。师傅调整了导航,将车往上中路隧道方向行进。上了中环,开了不到5分钟,何助理又来信息:陈总想跟您多聊会儿,下午的会请假了,还是来张江吧。师傅赶紧又调整目的地,好在去张江也要走中环,过隧道。车进隧道,何助理的电话响起,说真是万分抱歉,陈总临时有急事,关于ARJ21交付前试飞的事,已经出办公室了,改约明天上午9点半在办公室见面,这回不会变卦了,现在请师傅将您原路送回去。”
谁知当晚10点,何助理的电话又响起。詹东新直言,心里咯噔一下,快速接起。“真的很无奈,不知该怎么解释!这些天他为三大航交机的事焦头烂额,连晚上在食堂吃饭时聊几句的时间都难定,我也快崩了!”作家只得反过来安慰她:“别焦虑,实在采访不到也没关系,以后再说。上次约吴光辉总师不也是约了四五个月么?”此类细节都在《万里云天》和《中国之翼》里得到体现。
“百年奋争,世纪腾飞,精彩未来。”恰是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作家何建明读完作品的感受。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评论家何向阳如是评价《中国之翼》——“大气磅礴,展百年风雨沧桑画卷;永不言弃,唱中国商飞奋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