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浙波是上飞院环境集成部工程师。2023年6月,他接过前人的接力棒,成为中国商飞公司选派到西吉县的第五任驻村第一书记。近日,他圆满完成驻村任务,重返大飞机研制一线。2年来,王浙波走进村落、深入田间,在倾听民声、为民解忧中收获宝贵经验。
2023年6月13日,我拖着行李箱,站在西吉县新营乡甘井村的村口。尽管已过芒种,两侧山头仍难觅绿意。我抬头望见村委会院子上方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虽有忐忑,却也更坚定了闯一闯的决心。彼时的我,刚完成C919型号的试验试飞与适航取证工作,正投身至其他型号,却在机缘巧合之下踏上了驻村之路。
从“云端”到“泥土”的忐忑
刚到甘井村时,我像一块被抛进陌生海域的浮木。听不懂方言,分不清五谷,更不用说带领村子发展了。
有一次村支书老牛带着我走访农户,我指着路边地里成片开紫花的庄稼问他是什么,他回答说:“王书记,这是青薯九号。”“青薯九号是什么?”我还是不懂。“哦对,你可能刚来还不清楚。”他笑着说:“青薯九号是土豆的一个品种,我们这边种得比较多,耐旱、产量高。”
那一刻,我深感羞愧。出发前,我看了《山海情》,查阅了很多西海固的资料,也知道土豆是当地人民的“救命蛋”“致富蛋”,可真到了村里才发现,之前的准备终究成了“纸上谈兵”。
最初的3个月,我像块海绵,白天跟着村干部跑田间地头、访农户院落,晚上整理入户笔记、学习政策文件。
为了克服语言关,我一方面请会说普通话的乡干部当“翻译官”,一方面用随身带着的小本子,把“沃野”“么麻达”这些方言词汇逐个记下,拿出了当年背英语单词的劲头儿。
为了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我学着他们的习惯,入户上炕聊家常。渐渐地,他们开始主动招呼我:“王书记,走,进屋喝罐茶!”那杯用土陶罐煮的茶,苦涩中带着回甘,成了我融入甘井村的第一个印记。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连通民心
万事开头难。驻村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真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又不能等完全搞清楚情况了再开始,毕竟两年时光说长也不长。
我决定先帮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常去村里唯一的五保户老马家坐坐,帮他排解些孤独;争取资金帮困难户修缮房屋裂缝、加固危房,保障大家住得安全……
一次入户走访,我认识了村里刚考上大学的小武。她话不多,眼神清澈,透着一股倔强的光。交谈中,我得知她成绩优异,却被家里的困境压得喘不过气——父母感情失和,还欠着外债,上大学的费用像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孩子没开口,但我知道,我得帮她,而且还要尽可能照顾她的自尊心。
我将情况汇报给了我所在的上飞院一所党总支。作为共建支部,他们不但组织了一场“爱心义卖”,还发起了一次捐款,筹集了一笔善款,解决了小武入学的燃眉之急。
可生活费仍是难题,我琢磨了好几天——正好村里在筹备“一乡一景”活动,我缺个帮手,便以“暑期社会实践”的名义请她来帮忙。她干得格外认真投入,我们的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结束后,我递给她1600元劳务报酬。她接过钱,眼睛亮了起来:“王书记,这是我挣的第一笔钱!”
在甘井,我学着用心用情,把村民的事真正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这不但帮我打开了工作局面,也让我对老乡们的所思所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村庄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了起来。
一颗西红柿的突围与一个村庄的蜕变
村庄要发展,产业是基础。甘井村一直以来主要种土豆和杂粮,为了鼓励村上调整种植结构,我们尝试引进种植高附加值的水果西红柿。尽管拿着计算器算过好几回,经济账也翻来覆去地算,可老乡们还是认死了种土豆的老路子,没人愿意试种西红柿。
怎么办?我盯上了村支书老牛。老牛平时是我的好搭档,可一旦涉及真金白银的投入,他也犯怵,开始躲着我了。既然他躲我像躲债,那我就追他像追星。每天下班跟他回家,去他家里蹭饭,一蹭就是半个月。最终,不知是心疼他们家的粮食,还是被我的执着打动了,老牛同意第一个种西红柿。
纸面上,西红柿确实比土豆更赚钱。真要种的时候才发现,难度也不在一个数量级。老牛为了种西红柿,咬牙向银行借了10万块钱,这背水一战的气势,让我也压力倍增。
如何种成功,如何确保卖出去,成了我和老牛每天操心的事。老牛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在西红柿棚里打转;我每天晚上12点睡不着,考虑技术和销路。大伙儿开玩笑,说老牛是“凌晨6点追光者”,我是“午夜12点思想家”。
最终在公司前后方帮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联系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来做技术指导,也对接上大型商超的供货商打通了销路。当第一筐西红柿以土豆10倍的价格成交时,我和老牛那紧锁了4个月的眉头,才终于舒展开来。
西红柿的“成功突围”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两年来,甘井村从一个普通村庄,蜕变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自治区特色旅游村、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并成功创建五星级党支部(西吉县295个行政村中仅8个五星级党支部)。
我们建起170座设施农业大棚,引进了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科技小院”,打造“太空舱露营基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8万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新增的130多个家门口就业岗位,是村民们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升,更是中国商飞多年如一日在西吉倾情帮扶的一个缩影。
2025年8月,我收拾行李准备返沪。站在甘井村口,熟悉的山梁已覆上绿意,山谷中的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曾经那个分不清五谷的“王书记”,如今成了大家含泪作别的“自家人”。
从“云端”到“泥土”,再回到“云端”,这两年的驻村生活像一堂厚重的实践课,让我对大飞机事业和乡村振兴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命虽有差异,但精神内核相通:都要有“长期奋斗、长期攻关”的执着,都要靠“永不放弃”的实干把蓝图变为现实。
回到张江,这里的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型号工作一样紧张忙碌。而我也已经做好了再出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