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轮胎承载着起飞、着陆、滑行中的全部冲击。其技术门槛之高,令全球上千家轮胎企业中,仅10余家能够涉足此领域。
面对航空轮胎的高技术壁垒,国内民航轮胎制造企业桂林蓝宇以“几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硬碰硬地突围。
2024年,突破接踵而至:我国首条数字化民用航空轮胎生产线在此诞生;国内唯一复杂工况起降测试平台同步建成;6个机型、12个规格航空轮胎成功发布,实现从无到有的集群突破。
正午时分,蓝宇室内测试平台上,一场极限挑战正在进行。
模拟跑道飞轮瞬间飙至百米每秒,液压驱动的测试轮胎骤然压向飞轮。“嗤——”巨大摩擦力让轮胎瞬间形变,却牢牢抓附跑道。上位机速度负荷曲线与参数完美重合,绿灯全亮——正常。
试验结束,技术员推开隔离门,热浪裹着橡胶味扑面而来:“这才刚开始。每条轮胎得扛过61次极限测试,承受近30吨负荷,全项通过才算合格。”
严苛,源于使命。高空极寒,刹车高温,数十吨的瞬间冲击……安全没有捷径。千锤百炼,方能锻造托举千钧的筋骨。
展厅里,一条航空子午线轮胎横切面揭示力量之源。20多层纤维帘线精密层叠交叉,被坚韧的橡胶紧密包裹,刚性与弹性达到完美平衡。
“橡胶配比、钢丝强度、帘线材质……每项参数都是无数次试错的血汗结晶。”蓝宇首席技术专家秦齐富轻抚轮胎,“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唯有自己闯出来。”
离开灼热的试验场,走进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主厂房。智能温控系统将车间温度稳稳恒定在26摄氏度,这里是冷静高效的智慧制造中枢。
中控室24米巨屏上,红色热力图实时跳动,设备负载一目了然。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全流程尽在掌握。
深入厂房,智慧制造图景铺展:炼胶、制备、成型、硫化车间里技术人员寥寥,智能物流车如游鱼穿梭;激光制导小车精准搬运半成品;质检机器人的AI视觉系统以毫秒级速度扫描,微米级缺陷无处遁形。
全流程智慧物流与机器人高效协作,68%的设备自主开发率,让生产线以卓越精度运转,年产能突破10万条,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命脉紧握掌中。
2024年11月21日,蓝宇轮胎装配A320在桂林两江机场首飞成功,国产民用航空子午线轮胎实现“零”的突破。
今年4月,捷报再传:蓝宇为C919研制的航空轮胎获民航中南局CTSOA批准,国产大飞机的“脚下安全”实现自主可控。
如今,蓝宇自主研发的航空轮胎可覆盖国内80%民航机队需求。C909轮胎,全面进入南航、国航、东航,并辐射至印尼翎亚航空等东南亚地区;737NG轮胎在瑞丽航空投入运营,A320轮胎在桂林航空翱翔蓝天。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最坚实的底气。秦齐富表示,团队正锚定民航轮胎全谱系覆盖目标,用创新构建自主化的产业生态。
从受制于人到实现自主,从单点突破迈向全谱系覆盖,桂林蓝宇的进阶之路,正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崛起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