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中国商飞官网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25年7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却望来时路之一
大飞机立项论证
商隐

2006年盛夏,北京,一场关乎中国航空工业未来走向的关键论证正在紧张进行。由李未、张彦仲、顾诵芬3位院士领衔的19人专家委员会,肩负国务院重托,为大型飞机描绘技术蓝图。面对行业内的重重分歧与历史经验,这场凝聚了数十年航空工业智慧的论证,成为项目重启的关键转折点。

彼时,在大飞机正式立项前,行业内关于发展路径的一些争论已经持续了很久。是直接挑战250座级大型客机,还是从150座级切入?是集中资源于西部航空重镇,还是落户东部产业高地?这场凝聚智慧的关键论证,最终催生了影响深远的产业化共识。

面对分歧,张彦仲和论证委员会提出了清晰而富有远见的“先小后大”战略,以全球民航市场为标尺展开分析论证。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未来20年,150座级单通道客机将成为全球民航运输的主力机型。并且,这一机型的技术难度更契合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实际能力基础。因此,张彦仲和专家们一致认为,应以150座级为切入点站稳脚跟,再向更大机型拓展。这一判断精准锁定了最具潜力的增量市场,为后来的C919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大型飞机的定点问题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论证委员会再次展现出战略智慧。他们摒弃非此即彼的地域思维,提出“东西协同”方案。他们希望在发展大型客机的产业中,集成全国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航空工业现有力量,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建设有市场竞争力的航空产业。张彦仲和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优势互补的协同机制,能让资源效率最大化。东西双核如鸟之两翼,共同托举起国家航空产业的战略布局。

这场历时半年多的科学论证,其意义远超技术方案本身。通过论证,专家委员会深刻认识到,大型客机的成功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建立市场化的产业体系。其体制机制至关重要——大型客机不仅要在技术上可行可靠,更要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最终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航空产业。

2007年2月,凝聚了这场深度论证智慧的方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正式立项。次年5月,肩负着历史使命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标志着论证成果进入工程化实施新阶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200126 电话:86-021-20888888 传真:86-021-68882919

使用帮助 | 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