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中国商飞官网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25年6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照亮生命褶皱的灯盏
□ 张虎翼

盲人按摩师赵玲的手指在穴位间游走,手下的按摩力度精准得如同校对文字。他的世界没有光,但《平凡的世界》里的段落如溪流般从他口中淌出,沙哑却有力的声音换来每位顾客的用心聆听。

54岁的他是我在大西北遇到的一位盲人作家,自幼聪慧、成绩优异,却在高二那年因病失明。为了养家,赵玲曾拄着盲杖沿街乞讨。在黑暗中,他找到了听书这条路。他连续听坏了3台收音机,从四书五经到现代小说,伴随着文学经典的灌溉,他的内心逐渐平静起来。

现如今的他,开了一家按摩店,并在当地成立了大山纪行慧觉文化学社,带领当地的国学爱好者读书、弹唱。虽然看不到世界的光亮,但他却通过点亮心中的文学之光,照亮了自己的人生路,犹如他说:“一谈起文学,我就光芒万丈。”

赵玲所在的宁夏固原西吉县,是首个“中国文学之乡”。在这里,还有许多点亮心中文学之光的人。

29岁的马骏,自幼罹患小儿麻痹症,只能瘫坐在轮椅上,靠父亲背着考上了大学,却因父亲不得不照顾残疾的弟弟而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他曾经日复一日地躺在床上一言不发,直到看了朋友赠送的《我与地坛》。循着史铁生的轨迹,他开始坐着轮椅在柳树下读书。轮椅在柳树下轧出的辙痕,是他写给大地的诗行,柳枝垂落轻抚他的稿纸,仿佛命运终于对他温柔了一次。

如今的他,以“柳客行”为笔名出版了首部散文集《青白石阶》,并获得了“骏马奖”。年纪轻轻的他,面对苦难并没有抱怨,而是用心中的那束文学之光,治愈了身体上的伤痛。犹如他说:“阅读,让我能平静面对一切苦难。”

除了苦难能成为文学的催化剂,在西吉,还有像单小花这样的农村妇女,将柴米油盐熬成了墨香。作为4个孩子的母亲,她并没有从早到晚只围着孩子转,而是在尿布与锅铲的间隙里捕捉灵感。凌晨3点,趁孩子熟睡后,她偷偷摸出藏在炕席下的铅笔和孩子背面空白的作业本。灶台边的笔记本上沾满了面粉,锄把上也缠满了皆是排比句的纸条,她用心中的点滴光芒照亮了人生的前进路。

如今的她,已将苜蓿花的香气与犁沟的深浅揉进了散文中,先后出版了《苔花如米》和《樱桃树下的思念》两本散文集,相关作品陆续被《人民日报》等媒体刊出,她的事迹更是被多家媒体报道,激励和温暖着无数人。“我们农民不仅能拿着锄头种地,也能拿起笔杆写出好作品。文学点亮了我的心灯,我希望能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西吉,一个文学在六盘山褶皱里生长的地方。除了这些当地作家一日日笔耕不辍,在各自舞台上成为一束光照亮别人之外,还有一些人默默地在背后守护着大家的梦想,助力他们成长,在黑暗和寂寞中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光源,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部伟大的作品。

木兰书院创始人史静波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出生的他,曾是一名公务员。近年来,西吉文学飞速发展,他心中那颗文学的种子逐渐萌发。怀着反哺乡土的执念,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奋斗十几年的工作岗位,回到了那个生他养他的小县城。

他没有全职投身到文学创作中,而是开了一家极具特色的公益书院。每周末,不少文学爱好者齐聚于此,作诗颂文、谈天说地、畅享未来……那是梦想绽放的声音,更是心灵碰撞的声音,犹如他说:“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追求的无非是能把自己活成一部伟大的作品。”

在黄土高原,风沙磨砺了他们的笔锋,六盘山的褶皱里藏着未刊的诗行,每个字都带着血性生长。有人用残缺的身体证明,完整的灵魂不需要视力;有人用点滴的实践证明,梦想可以照进现实……

当夜幕降临,我静静地散步在西吉街头,四处灯火通明,似乎听见了按摩店里的收音机声,轮椅下的柳叶沙沙声,灶台边的落笔声……这里的光,从来不需要眼睛看见,文学也从来不是庙堂之高的装饰,而是匍匐在地时的呼吸方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200126 电话:86-021-20888888 传真:86-021-68882919

使用帮助 | 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