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绍兴,这座古称越州的历史名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流传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前不久,我有幸参与由上飞公司零件加工中心党支部组织的绍兴红色之旅,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故事和精神传承。
提及绍兴,鲁迅先生笔下的文学形象总会浮现在脑海:少年闰土捕猎雪地的鸟,豆腐西施杨二嫂的萎靡生计,还有咸亨酒店中孔乙己的木桌……这里的一切早已深深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至今令人感怀,他用犀利的笔锋剖析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唤醒民族的觉醒与希望。在鲁迅故居,游客如织。或许有人是为了追寻“三味书屋”里承载的儿时记忆,或许是为了缅怀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风骨。但凡学过鲁迅课文的人,来到这里,总会油然而生一份深沉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鲁迅故居正前方的高墙上,“民族脊梁”4个字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对鲁迅先生的颂扬,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在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中,每当民族危亡,总有英雄挺身而出,为国分忧。近代以来,林则徐虎门销烟、秋瑾慷慨就义、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是民族危难中不倒的脊梁。新中国成立后,袁隆平攻克粮食难题,钱学森归国投身导弹事业,邓稼先和于敏为“两弹一星”工程作出卓越贡献,钱三强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奠定重要基础……他们用非凡的智慧与奉献书写了中华民族崛起的辉煌篇章。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带着这些文字的记忆,走进鲁迅故居,恍若穿越时光。然而,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昔日百草园中低唱的油蛉、菜花上的黄蜂如今悄然无踪,仅剩几株布满藤蔓的百年老榆树,默默守护着故园。
之后,我们来到秋瑾故居。她曾写下慷慨激昂的《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用诗句表达对山河破碎、祖国沉沦的悲愤与忠贞之志。1907年,年仅30余岁的她在绍兴古轩亭口刑场英勇就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斯人已逝,但她“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精神,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发前行。
次日一早,我们来到周恩来总理故居,深切感受到伟人的崇高风范和不朽精神。周总理原籍绍兴,自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怀鸿鹄之志,立下报国宏愿。50余年的革命生涯、26年的总理任期,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日理万机、夙夜在公,将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生活俭朴,一生深怀赤诚,清廉如水,从不为自己谋私利。这种精神令人动容,成为共产党人永远的政治楷模。
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历史赋予共产党员的新使命同样艰巨。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我们必须坚定信仰,不断创新,以实际行动续写先辈的革命精神。
研制大飞机是一项前所未有且极为艰巨的开创性事业。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奋斗为基础,将青春与汗水汇入民族复兴的恢宏篇章中。“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坚信,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发展祖国大飞机事业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顺畅,越走越辉煌。
当客车缓缓驶离,我不禁回首凝望,心绪难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誓言犹在耳畔回响,激励着我投身新的奋斗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