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在遥远的新疆,来了一群这样的青年。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有热情;他们带着对边疆的热忱、对大飞机试飞事业的豪迈、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向往,来感受乌鲁木齐的寒夜、吐鲁番的大风、喀什的骄阳、伊宁的花香。
5人团队轮流坚守基地
去年7月11日,新疆大飞机气象创新中心揭牌成立,面向新疆地区大飞机气象技术研究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切实提升新疆地区气象预测能力,保障国产民机在疆安全顺畅运营。此后,几个匆忙的身影便前赴后继,奔赴遥远的气象“战场”。
“预计12日下午至14日早晨,高昌区、鄯善县部分乡镇阵风7~8级。”
“成都航收到。”
“托克逊及大河沿至艾丁湖一线阵风9~10级,各地伴有不同程度的沙尘天气,请注意防范。”
“华夏航收到。”
繁忙的工作日常让年轻的气象人快速成长。截至目前,气象创新中心喀什、伊宁、吐鲁番3个基地与乌鲁木齐保障中心联合进行在疆气象运营保障。4名青年在台长孙俊颖的带领下,轮流坚守在基地。青年们每日需要频繁联系当地气象局、机场气象服务,综合气象数据为航司进行气象服务保障。“一个人需要负责这个基地的全部气象保障和天气监测,担子很重,责任感也很强。”气象工程师邱春翔告诉笔者。下载报文数据、梳理航班信息,参考预报预警,分析雷达、卫星、观测站资料,关注晚班和停场机场天气,每名青年都是“多面手”,扛起了一个基地的全方位气象保障服务重担。他们练就“十八般武艺”,扎根边疆,以最好的青春,诗酒趁年华。
服务保障向数字化转变
扎根西部,青春放歌,气象青年们有的不只是热情和意志,还有属于青年的知识、头脑和对先进科技的掌握。气象人的新技术新技能,逐渐成为在疆气象运营保障能力的“新引擎”。
基于航班的天气预警小程序,是由气象工程师王奉贤等青年自主开发完成代码底层架构的微信小程序,基于自动爬取的航班计划与基础气象信息,利用AI大模型模块形成机场预警信息,自动调用获取服务推送给客户,完成一整套服务流程。整个小程序由试飞人设计、试飞人实现、试飞人维护、试飞人更新,是属于试飞人自己的“独门秘笈”。
“不仅在服务保障航司方面向数字化转变,在办公能力方面也要向数字化转变。”气象工程师唐秋国介绍说。新疆大飞机气象创新中心办公室建设目前已实现新疆空管天气会商系统引接,以及部分机场实景视频信号引接,实现线上天气预报制作、线上实时监控、线上天气会商、线上多地互联等一系列“线上化办公”。青年们还通过多地多专业联合培训、对接各理事单位资源、到多地开展气象调研等,让新疆大飞机气象创新中心的天气调研成果从“天上”到“纸上”,再从“纸上”到“线上”,形成数字化的成果沉淀。
有思念,更有远方
“新疆的瓜果很甜,天空很蓝,云朵很白,就是有点想家了。”气象工程师袁荪奕有些感慨,“家里人会时常问候我,让我愈发怀念家乡的味道。”在新疆手抓羊肉、大盘鸡、馕是青年们的日常,袁荪奕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时不时会怀念家里甜甜糯糯的酒酿圆子。重油重盐的西北内陆饮食中,他思念的是属于家乡的那一缕清甜。
“伊宁被称为‘塞外江南’,有时候会让我想到自己的家乡。”来自江苏无锡的工程师王奉贤怀念起了家乡的鼋头渚樱花节。早春微波泛泛的湖水边,散落着的粉色花朵,簇拥在花团间的热闹的老老小小,成了在伊宁的王奉贤最热烈的思念。“但是我觉得年轻人就是要多历练,这段经历对我来讲很宝贵。”
来自山东烟台的邱春翔对新疆的生活适应很快,但对家人的思念是他在一个个日与夜不灭的火光。在喀什白昼的光亮与长夜的寒冷中,他不断提醒自己前行的理由和不灭的初心。“喀什的中秋月亮格外圆。”邱春翔回忆起在喀什的中秋,心里反而宁静平和。每逢佳节倍思亲,从中秋到春节,从海上生明月的天各一方,到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春节守望,在遥远喀什的18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将对家人的思念埋在心底,带着对未来的坚定迈向远方。
老师傅台长稳定军心
唐秋国是这支青年队伍里的“舵手”,带着几个年轻的气象工程师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努力成长。“唐老师是一位很耐心的老师傅,给到我们很多帮助。”在邱春翔眼里,唐秋国对青年们的指导非常细心、事无巨细。回忆起唐老师的孜孜不倦,袁荪奕提到,从订正每日的气象预报,到审核书写材料中的格式和专业问题,从手把手修改汇报,到气象服务整体要建立怎样的思路,唐秋国悉心指点青年们,为他们的成长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在小程序开发遇到难题的时候,唐老师帮我顶住了压力,给我鼓舞,让我勇敢地进行代码撰写工作。”王奉贤充满感激地说。面对冬季清晨新疆机场冻雾预报的难题,唐秋国结合其数十年的工作经验,耐心指导袁荪奕从逆温层、低层湿度、地形等多个要素仔细研判,构建自己的预报思路。“唐老师对冻雾预报的指导真是‘拨云见日’,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袁荪奕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