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班组长是“兵头将尾”,是基层一线不脱产的管理者。一名优秀的班组长,既要做工作上攻坚克难的表率,也要有“管好人、理好事”的管理智慧。本期,让我们走进上飞公司管控中心产品安全管理室班组,听听班组长孙振带来的管理经验。
“小班组”一般指管理幅度较小、人员数量较少的基层班组。对于“小班组”来说,往往具备沟通效率高、团队凝聚强、管理决策准、应变速度快等优势,同时也可能存在专业技能覆盖受限、任务压力相对集中等困难,因此想要真正管好“小班组”同样也需要“大智慧”。
以“扁平化”管理应对高速工作节奏
班组长的管理角色处于“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起到上传下达、下情上报的重要作用。对于“小班组”来说,由于人力资源相对较少,高效、高速的工作节奏很重要,所以更强调“扁平化”的管理,即压缩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降低自身在“中间层”的角色比重,既作为“决策层”制定符合班组情况的工作方案,又作为“执行层”把工作成效、问题向上反馈。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角色对班组长能力要求往往较高,但是一旦做到了,会对提升班组的管理效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产品安全管理室采取每天召开早例会的方式完成日常工作协调沟通,并在早会上直接将前一日工作完成情况向部门领导反馈,做到工作任务日清日结。
“硬实力”是解决问题时的有力保障
班组长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就像天平的两边,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保持好平衡。“小班组”的班组长,往往是冲锋在岗位第一线的“关键先生”“行家里手”,是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业务骨干。由于管理幅度相对偏小,除了发挥指导作用,也必须亲自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硬实力”是解决问题时的有力保障,作为基层管理者,班组长必须自带能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
大力挖掘组员潜能
对于“小班组”而言,由于人员有限,很难把每个组员固定在确定的工作岗位,但同时也需要尽量降低繁杂的工作任务对效率的影响。因此,班组长一方面要做好对组员能力的识别,让组员能够人尽其才,成为自身业务领域能够“独当一面”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挖掘组员潜能,培育多维度的能力素养,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进行合理的“AB角”互换。例如,新员工进入产品安全管理室后,必须经过安全管理4大模块涉及岗位的轮岗,在熟悉了解业务的同时,更能发现自己所擅长的工作领域。
鼓励班组成员提出新想法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和技能的迭代一日千里。对于“小班组”而言,必须快速地学习更新、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班组长,不仅要向组员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为组员创造学习机会、氛围和文化。产品安全管理室每周固定组织“周一学习日”活动,开展党的理论、基础业务知识和国内外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航空事故案例“人人讲、轮流谈”等常态化学习活动,鼓励班组成员对工作流程等提出新理念、新理解、新想法。
激发创新“源动力”
班组作为企业基本的组成单元,其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而“小班组”受益于简单、灵活、直接等特点,为工作创新提供了天然土壤。有一句话叫“思想自由是一切创新的源泉”,相对宽容的“小班组”管理模式,可能会让“不受限”成为班组创新的源动力,并带来丰富的创新成果。这要求班组长打破固有认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班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产品安全管理室经过近5年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商用飞机制造领域的产品安全管理方法,为大飞机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是小班组,也是小家
“小班组”因为人员链条较短、工作接触较多,班组与组员、组员之间的联系往往也更加紧密,很容易变成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对于班组长来说,一是要保持平衡,对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分配要合理有度;二是要保持民主,让每个人参与到班组管理当中;三是要保持团结,倡导和谐、清爽的同事和“战友”关系,让大家为同一个目标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