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何理解工匠精神?如何弘扬工匠精神干好大飞机事业?本期,上飞公司C919战线上的劳模工匠代表王海、周琦炜、商喜庆和傅伟,带来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干得出来、干得起来、拿得下来
今年是王海与飞机相伴的第43年,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王海的记忆里,有一件事令他印象深刻。
在C919飞机试飞取证期间,一次,为了保证第二天一早飞机能准时起飞试验,前一晚王海所在外场试验团队对飞机进行了全面检查。凌晨1点半,团队检查发现需要更换一个支架,且支架是特制件。时间紧迫,但现场条件有限。“其他人可能会想很简单,现场采取什么办法处理一下,但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原则是一切都要按流程走、按照标准流程来操作,不能随意处理。”为此,王海召集工艺生产调度和具体操作人员,到飞机上再次集中分析支架更换的可行性方案。
“我当时开了句玩笑说:‘搞得定吧,是不是要投降’,我说如果投降的话,所有的责任我来扛。”王海回忆说。最终,团队想出一个临时性的措施,该方案在获得设计批准同意后顺利实施,保证了第二天的飞机起飞。
“在任何关键的、重要的、急难险重的时刻,劳模工匠都应该站得出来、干得起来、拿得下来。”在王海看来,这件事的背后,体现的就是上飞人对“一切按程序办”的执着与坚守,也体现着劳模工匠的责任与担当。
矢志飞机、百折不回。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执着专注,对此周琦炜深有同感。2023年2月,周琦炜获评“大国工匠”,走上了“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会舞台。“大家专业不同,但是大家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当然,最难的一点就是在于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而且不能出错。”周琦炜分享着与他一同站上领奖舞台的“大国工匠”们的奋斗故事,在他眼中,从技能人员成长为工匠,关键之处便是专注地做好同一件事。
技艺傍身才能成就事业
产业工人从“学”到“工”转身、由“工”到“匠”蜕变的主阵地,在车间,在工厂,在现场第一线。
“因为公司后面的项目都是紧跟其后的,我一旦有一个时间跨度掉队了,我可能就追不上来了。”周琦炜坚定地相信“唯有一技傍身,才能立身”,因此,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线缆的装配技能上,就是要做到跟我的日常行为一样,随取随用。”
身为工位长,多年来,傅伟精于专业训练塑“匠艺”,从铆接到调姿,从ARJ21飞机中后机身的吊挂安装到转而投入C919飞机机身对接,他始终在学习和创新的道路上迈步前进,“工作一定要动脑子,而不是说死做、硬做,要看工作的本质、特性,要判断风险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一定要强!”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
“大家会认为上个电就像开个灯一样很简单,但实际上每一次上电的安全都是在准备检查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效果。”商喜庆和傅伟有同样经历,自C919第一架机开始,商喜庆就扛起了C919大型客机的整个航电试验工作,他将工匠精神牢记于心,带领着身边的组员在岗位上磨练技能、快速成长,用一次次安全上电证明着自身实力。他说,要带领班组持续推进工艺优化,确保产品高质量交接至下一道工位。
而谈及不同工位、工匠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商喜庆也认为,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目标很一致,就是装配制造出更高品质的飞机,所以身为工位长、身为工匠,最主要的就是要提升自身技能,保证产品质量与品质。
带动更多的年轻同志深耕大飞机
“我觉得作为上飞工匠,首先要从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其次要做到一个好的传承,我接下来的工作任务就是把自己的徒弟、自己的组员带好,争取80、90后有一个好的传承。”围绕如何传承工匠精神,傅伟的目标很清晰,他想带动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同志一起深耕飞机装配。
商喜庆认为,当前批产任务还很重,激发大家的劳动创造力是传承工匠精神的落脚点。如今,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传承与创新上,他经常对工位的伙伴说:“我们的大飞机肯定是需要工匠精神的,我们的飞机不允许出现任何的瑕疵和纰漏,必须心无旁骛。”
“我们不是单打独斗,我们要发挥团队的精神,要发挥引领带动的作用,不断地发掘、发现或是启发更多年轻的优秀骨干,让他们成为我们大飞机事业的劳模工匠,为大飞机事业做出贡献。”这是王海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解,而多年来他也是这样做的,他直言干好大飞机事业依旧任重而道远,这不是靠一两个劳模工匠就能够实现目标,需要依靠一个群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春满园。要带领身边的人一起成为中国商飞公司飞机制造产线上的主力军、先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