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造自己的飞机,设计权要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徐舜寿
他,是新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喷气式飞机总设计师。他,培养过顾诵芬、陆孝彭、陈一坚等飞机设计大师。他主持、组织和亲自设计了歼教-1、初教-6、强-5、歼-8、轰-6、运-7……
他,就是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考上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专业那年,徐舜寿只有16岁。少年天才,为了实现他航空救国的梦想,1944年—1946年,他赴美国进修。徐舜寿的妻子宋蜀碧回忆起那段求学经历时,除了全是A的成绩以外,便是那大本大本的“作业”和研究报告,写得那么美,那么工整,她从未见过手写的作业,手画的图竟达到如此精美的地步,真是文如其人。
回国后,徐舜寿以满腔热情,投身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建设。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39岁的徐舜寿应组织要求,成为设计室的首任主任设计师,全面负责组建工作,他气贯长虹地拍板,“中国第一款飞机应该是喷气式飞机,我们要做就做最先进的,要啃就啃最难啃的骨头。”
当年10月9日,徐舜寿与黄志千等人向航空工业局呈报设计并制造歼教-1的方案。当时,新中国航空工业基础薄弱。除徐舜寿、黄志千、陆孝彭等少数几位同志外,基本上都是没有干过项目的20岁出头的小年轻。
就这样,徐舜寿一边亲自设计飞机,一边言传身教,手把手教他们。他认为,飞机设计需要两种人才——“常规的快手,关键的专家”(即构思、查表、计算、画图、论证、总结要快)。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大练基本功。
对于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他一直严格把关,不仅要求计算、画图准确、迅速,甚至图纸上的仿宋字,也要求写得一丝不苟。他重视经验总结,在设计任务完成后,要求人人写出自己的经验体会。他说,这些总结对后人不仅是经验的传授,更是工作作风的传承。
至今,新一代航空设计师,依然记得他的言传身教。就是这支一百来人,平均年龄二十几岁的技术队伍,夜以继日,只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设计图纸。
1958年7月26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飞机“101”飞上了天。从1956年10月开始设计,到1958年7月首飞成功,只用了一年零9个月的时间。
徐舜寿生于江南水乡,为了发展我国航空工业,他的足迹遍及全国。每次调动,他从不讲条件、地点,往往只有一句话,“只要搞飞机,到哪儿都行!”
早在“101”号试制时,周恩来总理鉴于当时还不宜公开宣传这一成就,请人转告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先做“无名英雄”。自他们开始,一代代航空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隐秘”而“伟大”。
二元对立的关系,如何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也成了当代航空人的时代之问。敬来时路,敬同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