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国商飞官网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4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 徐浩然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备要素,也是重中之重。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了重要遵循。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宽松的空间,以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还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非科研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应加大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力度,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和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当前,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需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放眼全球、海纳百川,在不同学科群之间推动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我们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着眼国家长远利益、站在人类科学技术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汇集多学科优势力量,进行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需要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与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学习、相互激励的科研氛围,为广大科技人才发挥才能、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实力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才能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才能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据《学习时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200126 电话:86-021-20888888 传真:86-021-68882919

使用帮助 | 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