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国商飞官网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4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飞公司北极星智库代表共话科学家精神
甘坐“冷板凳” 啃下“硬骨头”
施驭风 摄

编者按: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理解、践行科学家精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本期《大飞机报》邀请上飞公司北极星智库博士行动队4名博士代表,与大家共话科学家精神。

成立于2021年3月的北极星智库博士行动队,汇聚了30多名博士科研人员,专业方向已覆盖了先进加工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先进装配技术、总装集成技术等多个领域,他们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紧扣型号科研任务,纵深推进飞机制造过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工作。

需求牵引,梦想驱动

“当和我预计比较接近的一个应力分布图像出来之后,那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狂喜。”黄信达回想起近阶段的科研工作难掩兴奋。在他看来,在一个总装制造企业从事科研工作,更多是要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把小我融入大我当中。

“从事科研最重要的就是以需求和知识牵引,以兴趣和梦想驱动”,这也是孙晓龙从事科研工作多年的深刻体会,“平时除了课题工作以外,我经常到型号现场搜集问题、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觉得现场的需求能够不断驱动我进一步探索事情本质。”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孙晓龙也常常激励团队的工作伙伴:“我们要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贯穿科研工作的始终,只要是型号所需、事业所需,我们一定要努力坚持去做。”

紧跟时代步伐,勇攀科技高峰

对于创新的初心与求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

2017年5月5日,C919成功首飞。首飞结束后,全场欢呼,吴光辉院士蹲下身子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很多年后,这一幕仍然深深地烙印在张虎翼的心里,“我觉得这就是科学家精神最终转化为成果的一个瞬间,那是我们所有人值得去学习和享受的瞬间。”张虎翼说。

也正是这个难忘的一瞬,激励着张虎翼矢志创新、勇攀高峰。这些年,作为航研所创新规划的负责人员,他积极推动部门科技创新规划工作,助力打通从预先研究到试验验证、成果转化,以及未来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工作。在他看来,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还要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科研应该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相匹配,顶层设计是我们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比如新质生产力,怎么才能实现新质生产力?新的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我们是不是要紧跟其上?如何跟上,如何超越?”余卓多年来一直从事表面处理、智能制造以及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工作,研究人工智能对现有生产模式的影响,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生产制造。她紧跟时代步伐,向着创新方向持续发力。

“科学就是要不断试错,勇于去试错,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调整方向,找到正确答案。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奋勇攀登世界科技巅峰。”余卓表示。

“静”在精钻科研,“动”在协作创新

科研是一场接力赛,既要耐心,也要毅力。

“孤独应该是科研天生的属性,因为科研的过程必然要求非常专注,专注的过程中必然孤独。对于沉浸在科研工作中的个体而言,其实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黄信达直言。

“科研的旅程是否孤独,要多层次看待这个问题。现在更多时候是面向需求做科研,一个方向有很多人来做,整个科研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协作的过程。”孙晓龙说。

每一个高光时刻,背后都有一群甘坐“冷板凳”、啃下“硬骨头”,在科研“无人区”砥砺前行的年轻人。而他们,乐此不疲。

“未来的科学家应该是亦静亦动的,‘静’在享受孤独,精钻科研,‘动’在协作创新。”在余卓看来,现在的科研工作需要大协同大合作,不同的科学家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将会越来越多,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技术充分融合,形成更好更新的整体效果。

“作为大飞机事业的一个参与者,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谓型号成功我成才,能经历一两个型号的研制,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黄信达表示。

“选择科技创新这条路,成为一名大飞机科技工作者是很荣幸的。希望有更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加入到大飞机研制中,和我们一起开创祖国大飞机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张虎翼期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200126 电话:86-021-20888888 传真:86-021-68882919

使用帮助 | 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