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基地举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启动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学子们以饱满的热情,为现场带来了青春的力量。本期《大飞机报》特别关注这群充满朝气的学生青年,聆听他们对于大飞机事业感悟。
用创新实践为大飞机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加快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让国产大飞机早日用上强劲的‘中国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作为学习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在此之前,我曾在中国商飞进行实习。在工程一线,当那些课本和文献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成一枚锈蚀的叶片、一处扩展的裂纹出现在眼前,我对自己的研究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彼时彼刻,身处巨大的总装车间和试验厂房,我充分体会到了国产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难度之大,不禁为技术人员的工程智慧所折服。
亲眼见证C919的建造过程,便希望有朝一日能坐上国产大飞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之上。去年,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当透过舷窗看到发动机高速运转,飞机来到万米高空,我深切感受到了产业高速发展带给我的荣誉感与责任感。面对硕士毕业的去向选择问题,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深造,进入上海交大的航空宇航推进实验室投身发动机气动稳定性的基础研究。
今年初,课题组收到了某型在研发动机技术攻关团队的感谢信,这让我倍受鼓舞,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微小的科研工作,或许在某天可以为航发的服役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此次我有幸参加中国国际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与AI技术生成的钱学森学长进行跨时空对话。钱老勉励我们青年人要不惧挫折、坚持不懈、“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报效祖国”。
未来,我将继续奋力传承钱学森精神,牢记使命责任、坚定航空报国志向,用创新实践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国产大飞机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 夏凯龙
微小的努力也能留下深刻印记
现代火箭技术之父罗伯特·戈达德曾有言:“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愿望,也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力量。
在参观C919、ARJ21和C929的样机时,我被深深吸引。走进ARJ21和C919大飞机的装配一线,我目睹了车间内运用尖端技术进行精密加工的场景。年轻的工人们在零件之间忙碌,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们的乐观和积极态度让我敬佩不已,仿佛看到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光明未来。
钱学森曾说:“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信念,也是无数科学工作者心中的坚定信仰。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中国航空航天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从跟随到领跑的转变。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微小的努力,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作为一名航空航天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能够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我深感荣幸。我将追随先辈的脚步,学习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探索和创新。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于追梦,就能在平凡中造就伟业,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本科生 周润
期待我的研究成果能应用到实践中
我是一名飞行器动力系统专业的研究生,我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冲击损伤分析以及ABAQUS子程序的开发。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让我对中国大飞机事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复合材料因其轻质高强的特性,在航空制造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大飞机的制造过程中,复合材料的应用不仅减轻了飞机的重量,提高了燃油效率,而且增强了飞机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对提升飞机的综合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通过运用ABAQUS等先进的有限元仿真软件,开发了能够精确模拟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条件下冲击响应的子程序。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优化飞机设计,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在设计早期阶段有效预测和预防潜在的结构问题,减少试验成本,极大地提升了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和实际操作,我不仅掌握了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和损伤机理,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问题中。
展望未来,相信随着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的不断优化和仿真模拟研究的深入,中国的大飞机将在全球航空市场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期待我的研究成果能有幸应用到实际的飞机设计和制造中,为中国的大飞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硕士生 邓云瀚
心怀梦想,脚踏实地
自大学入学之初,我便怀揣着与祖国共筑蓝天梦想的志向。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每一次升空都让我心潮澎湃,感受到民族自信与技术突破的力量。C919投入商业运营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无数人期待的实现,激发了我投身航空事业的热情。
课外,我深入了解了王希季院士、杨加墀教授等航空航天前辈的事迹。王院士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杨教授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和教育情怀,培养了众多航空航天人才,让我深刻理解了学以致用,科技报国的深意。这些前辈的故事,在我心中播下了奉献与创新的种子。
在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从课堂学习到实验室操作,再到参与航空竞赛,每一步都让我更接近梦想。我认识到,实现蓝天梦想,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
站在新的起点,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愿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中国航空事业贡献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能在祖国的蓝天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本科生 王海霞
李魏 刘张鹏 赵晶晶 对本文亦有贡献 华思清 廖天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