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国商飞官网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4年4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军的一部“宪法”: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郭秋阳

编者按: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这首脍炙人口、旋律欢快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被誉为“红色经典第一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何而来,在党的革命历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发。上山之前,正值当地红薯收获的季节,由于有的战士纪律性不强,肚子饿了就顺手挖吃了老乡的红薯,老乡对此颇有意见。

毛泽东发现这种情况后,当即给部队规定:“不准拿老百姓的一个红薯。”后部队占领茶陵县城后,有的军官把打土豪得到的银元和黄金首饰占为己有,毛泽东知道了,又给部队规定了一条纪律:“打土豪要归公”。

1928年,毛泽东在桂东的沙田,又规定了一条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于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三大纪律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统一纪律的基础。

当年,工农革命军占领遂川县城后,派人到乡下领导贫苦农民打土豪。其间,也有些人把商人、小贩的货物没收了,甚至把药店里称药的戥秤也拿了。毛泽东进城后不断找群众谈话,了解群众对部队的意见,发现了不少问题。为了解决部队存在的纪律和作风问题,毛泽东向部队宣布了最早的“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为了增强战斗力,提高纪律性,毛泽东要求部队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写在墙上、包袱布上,无论走到哪里,都作为检查行动的标准。由于严格执行纪律,红军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井冈山时期,老百姓曾这样歌颂红军,“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

1929年,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部队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将“三大纪律”改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中又增加了两项:洗澡要避女人、不搜俘虏的腰包,形成“八项注意”。

在红军主力长征转移到北方以后,原先在南方宿营时要用“门板”和“稻草”铺地睡觉的情况不再出现。随着作战环境的变化,“八项注意”的内容相应地补充完善为: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1947年10月10日,由于解放战争对人民军队的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群众纪律提出更高要求,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又称“双十训令”),这份新修订颁布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

三大纪律: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

自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

亲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发展完善过程的红军老战士张星点曾感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红军的一部‘宪法’。铁的纪律就是管你的行动,管每一个官兵的行动,每一个官兵谁都不敢违反这个纪律。不管走到哪里,老百姓的反映就是说,这个军队和国民党完全不一样,这个军队是一个文明的军队,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军队。”

朱德总司令曾经回忆说:“在井冈山的时候,被敌人一直追了一两千里路,敌人一个也未消灭我们,反被我们消灭了许多,原因就是纪律好。过年时老百姓都跑了,部队几天没吃饭,吃了老百姓的东西,第二次回来,都算了账、还了钱。老百姓说,‘这个队伍真了不得’,红军的招牌一下就响了。”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深情地回忆道:“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红军加强纪律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从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来看,纪律严明,是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鲜明体现,也是党和军队赢得人民群众爱戴和拥护的根本所在。它既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无往不胜的重要法宝。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200126 电话:86-021-20888888 传真:86-021-68882919

使用帮助 | 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