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国商飞官网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4年1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航空梦的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的天地
上飞公司“乘风而上”航空科普团队获第六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
□ 黄毅伟 张海洋 牛旭青

编者按:

深挖上飞公司总装制造深厚历史,用活用好文化资源,不断开发航空科普系列特色课程,开展航空科普宣讲及航模表演巡演活动,开创航空科技挑战赛项目,创新航空科普形式,让青少年在丰富多样的航空科普活动中更有收获。这是上飞公司航空科普团的初心和愿景。

作为上飞公司航空科普的重要力量,“乘风而上”团队长期活跃在各类航空科普活动之中,收获了社会各界的良好口碑。本期,让我们走进“乘风而上”背后的故事。

近期,在人民广场站地铁音乐角上演的一场航空科普展演,收获了众多家长和小朋友们的连连好评。台上,表演人员或用昂扬的语调激情讲述,或用专注的神情现场演绎,情真意切又巧妙地分享着航空小知识 ;台下,大小朋友长久地伫立、专注的神情,无不传递着他们在这场航空科普展演中收获的感悟和喜悦……这场展演的主创人员,就是刚刚获得第六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的“乘风而上”团队。

用心打磨剧本——

上飞公司70 余年历史文化融入其中

作为上飞公司航空科普团的骨干力量,“乘风而上”团队的牵头人、航模协会的会长,复合材料中心的张海洋在加入上飞公司后,愈发感受到了上飞 70 余年历史底蕴的文化魅力——从飞机修理队起步,历经“运十”研制、麦道合作等艰难、坎坷、曲折的创新创业历程,一代代航空人弘扬航空强国、“四个长期”、永不放弃的大飞机创业精神的动人事迹,为航空科普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当了解到上海市有这样一项科学实验展演比赛后,就感觉作为大飞机总装制造中心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主动承担起航空科普的责任,并想到了结合上飞历史和大飞机创业精神寻找创作灵感。”张海洋介绍道。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向平时热衷于航空科普和航模展演的小伙伴们发出了“征集令”。仅用不到1天的时间,8名团队成员便已集结完毕,并初步确定了此次航空科普的方向是通过空气动力学实验解答“飞机为什么能够上天”的问题。基于此,团队取名为“乘风而上”,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航空科普展演,让更多青少年的航空梦乘风而上。

团队组建完成后,大家便开始确定展演剧本内容。那段日子,大家常常在下班之后聚在一起,“要兼具故事性和科普性”“把老一辈航空人的精神品质与新时代大飞机人的奋斗故事结合起来”“可以把小朋友们的发问与科普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多番讨论后,初版的剧本内容大致确定——以老一辈航空人和新时代民航人研制飞机的历程,跨时空开展对话。

“其实参加全国总决赛的作品,和初版的剧本内容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季洁和李省思直言,“十分感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老师在各级比赛中的耐心指导和帮助,用结尾处的升华体现中国航空事业的传承,就是上海市科委老师和导演老师的建议。”既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又从故事中的小个体升华到每一位航空事业的开拓者,更具感染力。

经过多轮打磨后,《乘风而上》的故事线尘埃落定,以要执行试飞任务的飞行员爸爸与女儿离别的故事为切入点,融入飞机工程师叔叔对三个自主创新制作的飞机飞行原理演示装置的讲解,科普大飞机制造的科学原理,以小切口承载大主题,讲述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的成长过程,彰显航空强国、“四个长期”、永不放弃的大飞机创业精神,更展现出一代代航空人为飞机研制接续奋斗、无悔付出的家国情怀和精神风貌。

用心做好实验装置——

“那一瞬间觉得再辛苦也值”

剧本打磨是第一步,结合故事情节设计制造和优化实验装置也极具挑战性。加入上飞公司航空科普团多年,实验装置团队始终坚持着航空科普团的“准则”,以现场呈现效果为先,紧紧围绕剧本故事构思,自主设计、制造各类航空科普装置。这次的实验装置也不例外。

结合此次展演故事情节的需要,实验装置团队自主设计、制造的三个实验装置分别是介绍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的飞行演示装置,飞机在飞行中如何调整飞行姿态的演示装置,气流在经过飞机机翼时、不同迎角下飞机机翼上下表面以及机翼后缘气流分布情况的翼面迎角气流演示装置。

小朋友们最爱问“飞机如何飞上天”这个问题,谈及之前参加各类航空科普活动时的经历,飞行演示装置的负责人苏星波说,“正好借着这次机会,把介绍飞机飞行原理的实验装置制造出来,可以解答更多小朋友的疑问。”为了让小朋友们更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原理,实验装置团队想了各种“放大”演示效果的点子,给飞机机翼粘贴飘带,方便小朋友们在远距离也可以明显地观测到气流的流向,进而掌握背后的科学原理。

同飞机研制一样,实验装置的制造也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据张明回忆道,那已经是在准备全国总决赛的时候了,为了取得更好的舞台呈现效果,那几周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搞优化”,有几次甚至在工作室待到了深夜,为了把舞台“实战”中发现的不足规避掉,实验装置团队结合上海市科委老师的建议,对气流、发烟、管路、电路、灯光等系统进行了多轮优化和迭代,有的甚至是推翻重来,只为了让实验装置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

谈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张明和王志勇都提到了对翼面迎角气流演示装置的优化。“记得是在一个周六,为了保证第二天的集体排练效果,我们需要把翼面迎角气流演示装置进一步放大。”那天一大早,大家不约而同地赶到工作室,改图纸、切材料、做机翼、总装集成……一系列优化中,最难的当属发烟装置的优化,怎么让烟雾大量、稳定地喷出,花费了很多时间。一遍一遍试验、改进,铜管不行换软管,软管效果不够明显继续调整……直至看到稳定的烟雾喷出,此次优化才算完成。“虽然一系列优化下来,已是深夜,但看着稳定的烟雾喷出,那一瞬间觉得再辛苦也值!”李华森感慨万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自主研发的实验装置凭借巧思与创意,收获了来自全国各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李瑞龙表示,“看着小朋友们被演示实验深深吸引的神情,我感受到自己在做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非常开心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当一名航空科普‘教师’。”

用热爱与创新勇攀高峰、求索奋进,把航空梦的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的天地,“乘风而上”团队将继续用活总装制造历史文化资源,用心设计制造航空科普实验装置,讲好大飞机故事,在新时代大飞机事业的长征路上作出更大贡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200126 电话:86-021-20888888 传真:86-021-68882919

使用帮助 | 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