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建立60年来,关于航空是不是高科技产业,是不是战略产业,历史上有过三次定位的变化。
第一次是1956年,当时国家正在制订十二年发展规划,提出把喷气技术纳入国家重点规划。在确定什么是“尖端技术”时,开始提“两弹一机”(导弹、原子弹和飞机),后来又改为“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和卫星)。航空、船舶、兵器等被定位为“常规技术”。这是第一次关于航空是不是“尖端技术”的定位变化。
第二次是1986年3月,王大珩等4位老科学家向邓小平同志写信,建议应对星球大战,发展高科技计划。经邓小平批准,国家实施“863”计划。“863”计划有七大领域,开始有航空航天领域,还成立一个航空航天专家组,由屠善澄院士任组长,航空方面有顾诵芬、李志广等专家参加。但最后形成的“863”计划,只有航天领域,没有航空。航空没有列入“863”计划。这是第二次关于航空是不是“高科技”的定位变化。
第三次是1995年,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航空是不是高技术产业的分歧,经过争论,最后在1995年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和1996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才以决议和法律形式明确了“航空高技术”的战略定位。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95年5月26-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大会号召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把科技与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张彦仲作为航空总公司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期间,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征求意见稿)》。当时大家都注意到《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没有把“航空”列入,这将对未来航空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张彦仲等代表在大会上强烈呼吁把航空列入高科技。张彦仲还提出了“进一步明确航空工业的高技术产业地位”的建议和书面发言。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后,时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航空总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彦仲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顾向、著名经济学家马宾,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高镇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庄逢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顾诵芬等7位著名专家,于1995年9月22日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写信,建议在修改《征求意见稿》时,将航空工业列人高技术产业。建议信起草组织工作由张彦仲负责。
这个建议最后被党中央、国务院采纳。1995年9月25-28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召开。时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张彦仲出席全会,中纪委委员朱育理列席全会,又与大家一起,经过多方面、多渠道的反映,这一倡议被中央采纳。航空高技术终于写进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决议中,以决议形式确立了“航空高技术”的战略地位,影响非常深远。在1996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重点开发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的新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达到国际水平。”通过法律程序确定了“航空高技术”的战略定位。
同时根据全国人大代表的提案,由国家计委牵头制定“中型客机研制生产特定政策”的工作已进入了调研、起草阶段。“航空高技术”战略地位的确立,对于统一全国思想,加速航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