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发展,重在创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数量多、种类多是制造业领域创新型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给人的第一观感,也是最鲜明的发展底色。
当前,对多数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型企业来说,构建一支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需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制定更为精准、更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培养方式,以吸引、汇聚科技人才,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广纳英才,按岗配置人才
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应坚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广泛收集人才刚需,把握发展方向,精准引进紧缺人才,做到因需招人、人事相宜。企业需要梳理企业技术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技术图谱,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企业岗位定编原则,合理配置人才层级与数量。
对技术人才的培育需倡导源头培养,如在大学教育阶段提前布局,联合一批专业对口且学科优势突出或具有特色专业的院校,与其签署共同培养协议,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与方案,实现人才的提早发现、提前培养。企业需要加大力度做好“引才”工作,充分释放专家级人才活力,在专家级人才引进谈判期便可为其及时配齐项目与团队,从而减少专家级人才入职适应空档期。企业还应充分发挥企业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吸引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尤其是复合型技术人才。对急需专业人才,在优势学科高校召开专场宣讲会或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对特殊人才可采用特殊引进方式,做到“一人一议”,开辟绿色通道。
优化选才育才,夯实人才基础
人才引进后,要加强人才的持续培养,合理制定培养计划,提高自主培育能力,切实发挥培训工作的整体效应。
首先要突出顶层设计,对处于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人才加以针对性培养,实现递进式培养。将人才培养与不同类型岗位的需求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全覆盖的基础上增强针对性。其次,要聚焦青年储备人才成长,让新员工在培训中不断学习,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重要转变。企业也应从青年人群中发现并培养青年储备人才,为企业发展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后备军。
此外,还应建立好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拓宽融合型技术人才上升通道,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内教育优势力量,着重培养新兴技术领域人才。
规范选人用人,确保人尽其才
让科技人才有更多机会、更大舞台,发挥聪明才智,挑大梁、出大成果,需要依靠人才促进项目发展,依托项目促进人才成长,保障各层级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
首先要以项目促人才,在使用中培养专家级人才。以项目为核心,打造“技术 + 项目”“管理 + 项目”“技能 + 技术”型人才。建立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军令状”等制度,支持打造跨单位、跨专业、跨部门的创新团队,实现项目公开竞争、人才择优使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立专家培养体系,为承担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性技术研究的科技人才提供激励和保障。打造智库团队,推动生产一线和科研一线涌现出更多的闪光智慧和创新想法,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打通人才晋升全通道,注重考核的全面性、立体性、针对性、精准性,建立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注重日常考核,将日常考核与晋升有机结合,树立“干得好才晋升,不搞平衡照顾”的鲜明导向。
推进严管厚爱,激发人才活力
只有懂得惜才,才能营造良好留人环境。要用一流的政策造一流的氛围、得一流的人才,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实现服务至上的“留”。
要建立试点部门,布局建设人才创新试验区。例如在企业试点部门内实施快速科研合作、科研团队自主采购、科研设备仪器快速租用、科研评价体系优化等科研效率提升政策,打造科技创新“特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要切实落实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问题,落实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行动,在材料、重复检查、会议等方面“做减法”, 在科研助理上“做加法”,建立科研助理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更好地解决科研人员“不忙技术忙流程”的问题。
加强宣传、选树典型的作用也很重要。通过挖掘先进典型,讲好奋斗故事,提升人才荣誉激励,让人才获得更高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存在感,真正做到“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培育好科技人才发展的原动力。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聚焦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必将为推动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