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一、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大彻大悟时,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回顾思考自己经历的质量审核工作与这三个境界似乎有很多相似之处。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刚接触质量审核时,自己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在审核现场,看着“琳琅满目”的资料,听着被审核对象绘声绘色的讲述,不知不觉被带入到一个理想世界中,深感其体系之完善,运行之严谨,结果之有效,完全符合标准要求,甚至可以作为标杆。直到审核组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逻辑问题,自己才恍然大悟。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着审核次数的增多,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慢慢明白了要在审核中建立自己的逻辑、方法和步骤,在审核开始前就了解审核对象,了解其主要工作、明确其工作流程、查找其以往存在的问题等等,然后根据以上内容制定审核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审核。
此时,自己就会感觉被审核对象哪儿哪儿都是问题,体系不符合标准、执行不满足程序规定、效果无法评定,也听不进被审核方的解释和想法,与被审核方仿佛处于对立面,谈话气氛极度紧张,工作也陷入僵局。之后,大家又进行多轮沟通和讨论,通过明确要求、梳理脉络、研究结果,最后就审核问题达成一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经历的争论多了,对标准、产品、流程逐渐熟悉了之后,自己认识到,存在虽然不一定合理,但一定有其内在原因。在一个体系严密的组织中,很少会有人会故意破坏规则,大家都怀着朴素的想法,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为项目添砖加瓦,为公司发光发热。
有了以上的认识以后,自己在开展质量审核时就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当然,审核前的准备工作仍然要做,依然有审核的侧重,但是审核的目的已从之前的找问题为主,转变为查找主要问题、帮助体系提升为主,即对于发现的问题不仅仅是看表面,而是透过表象看本质。此时,对于发现的问题,不再是简单地对条款、下结论。而是首先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设身处地地站在被审核方的角度,跟其一起寻本逐源,引导其改进。
按照标准定义,审核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审核工作需要有严谨的标准基础、丰富的流程经验、扎实的产品和业务知识,以及以公司和项目为准绳的客观立场。
境界的事情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的突变,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对产品和体系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是我们提升审核能力、加深质量管控认知的绝佳机会。作为质量管理人员,我们应该珍惜难得的机遇,努力学习、加快进步,在岗位上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