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中国商飞官网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23年5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启示录(一)
比亚迪的“狂飙”
□ 刘郑州
比亚迪近5年业绩(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单位:亿元)

近十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一批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涌现,以前被戏称为“外国汽车博览会”的中国马路上,自主汽车品牌市场份额目前已达到50%左右。产销两旺激发上下游“链式反应”,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大幅增强。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大飞机产业链更长、关联度更高、辐射带动作用更强。随着大飞机进入产业化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随之增多。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跟跑、并跑到实现领跑,其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或许对推动大飞机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市场运营有一定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从跨界到逆袭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首超特斯拉,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回顾比亚迪的发展历程,从昔日的门庭冷落到现在的一车难求,有人说比亚迪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但其成长、逆袭的背后,更多的是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和坚持。

1995年,比亚迪成立,从生产手机电池起步,几年不到,便成为当时如日中天的手机界“霸主”诺基亚、摩托罗拉的一级供应商;2003年进军汽车行业,并在同年成立电动汽车研究部;2008年,全球首款新能源汽车F3DM实现量产;2021年,比亚迪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2022年第2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半年后,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比亚迪用了13年,从第100万辆到第200万辆,比亚迪用了1年,从第200万辆到第300万辆,仅用了半年。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狂飙”,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最佳注脚。

立足核心技术,构筑进入壁垒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在三电,即电池、电机和电控,而电池又是核心的核心。电池的造价占整车造价比例约40%-60%,比航空发动机造价占飞机整体的造价比例要高出不少,后者这一比例约为20%-25%。做手机电池出身的比亚迪,凭借在电池技术上的积累、生产模式及工艺创新,增加了其涉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底气。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研发投入,比亚迪的三大核心技术已发展为刀片电池、e平台3.0以及DM-i超级混动技术,这三大核心技术如今已在业内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这三大核心技术的成熟与领先优势,才造就了如今比亚迪的辉煌。

纵向一体化实现垂直整合

在全球化采购、专业化分工早已成为汽车行业主导法则的情况下,刚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比亚迪,因为规模小,找不到供应商配套,“被逼”走上了纵向一体化之路。除了轮胎、玻璃和少数标准件之外,比亚迪配套自产大量零部件,甚至包括座椅、雨刮器都部分或者全部自产。为控制上游关键原材料成本,保持整个供应链稳定,2022年比亚迪豪掷20亿战略投资盛新锂能,洽购非洲锂矿矿山。时至今日,比亚迪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最全面、最深入的企业。

实际上,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规模不够大,前期研发、工厂固定资产投资等大量固定成本因为缺乏规模效应,而难以摊薄,在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变动成本也因为不具规模而缺乏成本优势,相对于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竞争对手,反而是一种劣势。但是,一旦形成规模后,集团内部上下游环节的交易会降低其每个环节的成本,从而显现出巨大的总成本优势。从近5年比亚迪的业绩来看,在突破100万辆车下线后,2022年快速突破200万、300万辆,规模集聚效应让比亚迪2022年业绩爆发,实现营收增长约1倍,净利润增长约4倍。

比亚迪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垂直整合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在全国各地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这套体系随着比亚迪的崛起,将国内部分新能源汽车的价值链从发达地区抽离出来,通过比亚迪在全国布局的9大生产基地及各地零部件生产工厂,带动了更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更多人员的就业。

前瞻性布局未来

从手机电池到新能源汽车本身就是一种前瞻性布局,而这种布局,并没有因为比亚迪登顶世界新能源汽车销冠的“宝座”而停止。在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看来,电动化只是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下半场是智能化。

在把三电系统“玩”熟之后,比亚迪陆续与英伟达、华为、百度、地平线等巨头“牵手”,加速布局无人驾驶技术和车联网,全力进行智能化转型。2022年比亚迪研发投入145亿元,同比增长36.8%,2023年预计为200亿元。研发上的不断加码,增强了“链长”转型的底气,也必将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更进一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200126 电话:86-021-20888888 传真:86-021-68882919

使用帮助 | 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