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国商飞官网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5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
□ 杨佳斯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虽然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但是对于人类走向何处、人类如何获得解放、哪个阶级将会成为人类解放的主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没有作出科学回答。

1842年5月,《莱茵报》附刊发表莫泽斯·赫斯的《德国和法国在集权问题上的态度》,对国家集权问题作了虚无主义的解释。马克思批评莫泽斯把“‘自己抽象的哲学概念’偷偷地塞进哲学”,从而真正地提出了问题的重要性。马克思强调,“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及其著作的内核,可以发现问题意识始终贯穿其中。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前者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后者提出了哪个阶级是人类解放的领导力量问题。马克思突破了把人类解放寄希望于资产阶级慈悲心、把无产阶级视为社会累赘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矛盾和理论问题的质疑不仅体现在思想领域,还延伸到社会实践中。他们认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845年至1846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评鲍威尔等人:“他们的革命最终不过是词句的斗争,一切革命都发生在精神领域。问题和矛盾的发生,不过是他们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必然结果,从而又在外观上表现为这一哲学体系的必然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以回答时代核心问题为导向,不断追问时代的重大问题。从“德国式的现代问题”到“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批判”,从“私有制”“异化”问题分析到国民经济学批判,进而对资本全球化本性及其后果的深刻反思,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基本路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资本主义产生和它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使命的分析,以纲领和宣言的形式向全世界公布了共产党人关于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和人类历史发展前景的观点。

马克思历经40年呕心沥血而创作的《资本论》,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分析,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把资本主义秩序视为是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把它视为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的观点,从经济学角度对为什么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为什么作为剩余价值创造者的无产阶级必将充当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作了最有力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从其创立至今一直保持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时刻以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重大与核心问题为使命。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特征。毛泽东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0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牢牢掌握问题导向,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用以说明,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现在,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只有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才能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们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200126 电话:86-021-20888888 传真:86-021-68882919

使用帮助 | 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