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国商飞官网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3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造业的“基础题”就是“质量”
据《解放日报》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需要攻克“卡脖子”技术关,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这似乎已成为国人共识。如果把技术创新比作中国制造这份考卷上最后加分的“压轴题”,前面占了80分的“基础题”就是质量。

一些人已经形成“卡脖子思维”,在谈到中国制造时,凡是和国外有差距的地方,都归结为卡脖子。实际上并非如此。“卡脖子”有时候不都是卡在技术上,而是卡在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上。

有些人觉得质量话题落伍了,似乎这是中层干部甚至是现场工人的事情。事实恰好相反,质量的管理责任,不是要下沉到工匠,而是要上升到“一把手”。

质量流程天生不是闭环,它自有多条门路。如果某个点有堵塞,它就会绕过去,无人察觉。一个正在全力赶生产进度的主管,即使发现机器有点小故障,也不会贸然停机检修。他需要在规定时间实现产量达标。而可能的结果就是,机器本来这个月只是小毛病,下个月就变成大毛病,严重影响产品质量。主管站在局部考虑问题,并无过错,但系统来看,就是犯了大错,造成了大浪费、大问题。

与此同时,回归工厂现场很重要。日本企业强调“现地现物”,即去现场、用实物、查实情,但商学院的毕业生对此毫无兴趣。商学院培养出来的管理者,关注的是如何使用量化方法盈利,这是一种狭隘的视角。

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总是把质量问题归结于工匠精神的缺失。这其实并不完整,工匠只是制造的一个环节而已。

勤奋的工作、高昂的状态都不能确保质量。当质量控制手段出现偏差的时候,过于努力反而会造成更多浪费。质量是由一个体系生成的,它是一把连环锁,每个参与者都只有其中一把钥匙。价值最高的是上游,设计决定了产品固有质量及可靠性水平,决定了产品成本和生命力。设计团队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准确诠释,赋予产品高质量、高可靠性,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制造过程中,现场人员,包括工程师和操作工,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过是尽可能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波动。工匠精神只能在车间做到有限的补救,但无法超过设计的质量预期。一个工匠,再高超的技能,也无法改变设计中的先天缺陷。

将质量问题看成是工人敬业精神不足,看成是工匠精神的缺失,就会对整个系统的缺陷产生误判。

所以,设计始终是重中之重。

以机床为例。机床的可靠性,主要就是三个特性,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热特性在起作用。机床的切削性能主要取决于动态特性。在德国,动态特性是机床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德国机床界一直得到各大高校、院所的支撑,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机床所,曾经对几十台机床进行测试,每台机床测点200多个,形成德国机床设计的内部指南。这是一个体系化的工作。

同样,质量体系也不是简单的标准、计量、认证这些质量基础设施的硬件叠加,而是工业思维、质量意识、品质荣誉感等工业文化的软实力之和。

当前的质量体系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用户变得越发挑剔,如何把握用户的体验,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输入条件,需要全新的质量理念;一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统的质量理论并不十分贴合。但是,数字技术也让人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质量缺陷产生的过程,而且可以追溯上游供应商。这时候,“新质量思维”呼之欲出:既有新的数字化技术的加持,更有对质量体系的深度普及,重新熔炼中国制造的质量心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200126 电话:86-021-20888888 传真:86-021-68882919

使用帮助 | 网站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