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作为地名,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出现在如今的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附近。当时称作“虹桥市”。当年的“市”,大约就是比镇更小、比集更大且固定的一个所在。在虹桥市北称北滩,市河南边还有一条南街。用今天的话说,“虹桥市”相当于一座微型城镇。
到了清代,“虹桥市”逐步发展成真正的一座市镇。到清末,南街已经相当繁荣,北街则有布庄、轧花场,全镇有32个行业、56家店场。
如今的“虹桥”二字,已经有了太多内涵。原本不是“虹桥”范畴的许多地方,都先后纳入了“虹桥”旗下——从虹桥机场,到虹桥路,再到虹桥开发区,之后又有大虹桥商务区。
事实上,虹桥机场见证过大历史。
抗战胜利后,虹桥机场先被国民政府用作空军机场,后于1946年划归民航。同年11月,机场由“中美合资中国航空公司”接管,并新建旅客休息室。可没过几个月,虹桥机场又由国民政府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技术员训练所接管。
当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5月22日解放虹桥机场的时候,发现机场设施毁损严重,仅有2条平行碎石跑道、3条滑行道、7条推机道和1座破损的机场大门。1950年4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重建虹桥机场。5月起,重建主跑道、滑行道及停机坪等,历时1年。这之后,虹桥机场一度仍属于军用。
1963年,虹桥机场开通上海到巴基斯坦卡拉奇的民航航线。这标志着虹桥机场成为军民合用机场。接下来,就是进一步扩建,直至从2800亩扩大到6500亩左右。
1971年,虹桥机场改为民用。紧接着,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从华盛顿登机。飞机一路向东,曾经分别降落在夏威夷和关岛,最后飞过琉球群岛之后进入中国领空,于2月21日上午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
据当年外交部礼宾司的工作人员回忆,尼克松在虹桥机场的贵宾室吃了一碗小馄饨,然后与中方人员一起,上了他那架绘有“THE SPIRIT OF 76”字样的“空军1号”,飞往北京。尼克松访华的最后一站也是上海,从虹桥机场飞回美国。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当年4月30日,里根从北京飞抵上海虹桥机场,开始了他不到24小时的上海之旅,5月1日离境。
之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总统克林顿等外国政要到沪,都走虹桥机场。而这一情况自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开始变化。之后,各国领导人到沪,走浦东机场的较多。
记得21世纪初,对于是否保留虹桥机场,还有过一段时间的争议。
当年,浦东机场已经落成。而就铁路来说,在已经拥有上海火车站的情况下,位于徐汇区的上海南站也已经开工建造。当时,铁路系统将北上和南下列车大致作了区分,京沪线列车保留在上海站到发,沪杭线列车更多迁往上海南站到发。至于民航,则将更多的航班迁移到浦东机场起降。如此一来,就传出一些声音——有人建议将所有到沪航班迁往浦东机场,有人甚至建议不再保留虹桥机场。理由是虹桥已经相当靠近市区,即将迎来大发展,机场设在此地,似不合适。
然而,虹桥机场却又有其特殊性。在浦东机场刚启用时,虹桥还保留了一些国内国际航班。最重要的是,高铁建设大发展以后,显然,无论位于闸北(如今已并入新的静安区)的上海站,还是位于徐汇区的上海南站,都位于市区了。如果新建高铁线路引入这两座车站,成本难以估量。在虹桥建设高铁站,连接到市区的既有线,成为一种选择。由此,虹桥高铁站与虹桥机场结为一体,成为了如今人尽皆知的虹桥枢纽。
历经百年,虹桥还是那座连接上海与全国各地、与世界的虹桥,也依然是机场。